這研究本來就很值得做,非但不會造成標籤化效果,
反而是深化我們對原住民跟同志的認識。
或許可以從兩個面向來思考:
1. 同志運動的面向:
主流的同志運動集中在都市、中產階級、漢人的男同志身上,
缺乏對偏鄉、勞工階級、原住民的男/女同志生命經驗的關照,
因此這類對原住民同志的研究,可以讓同志運動的光譜更加擴大,
也可以使主流同志運動反思自己的族群跟階級偏見。
2. 原住民運動的面向:
許多的議題在「族群」的標籤下沒有被看見,
例如:原住民部落內的性別議題、性傾向議題,
原運不應該只有「男人」主導的議題,
而應該包含托育、老人照顧、家庭暴力等傳統不被視為是原運的議題,
卻跟婦女權益、婦女的生活處境有關,
以及同志在部落的處境,是否會受到部落族人異樣眼光、歧視等對待。
這些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深化原運的力量,
讓原住民內部的「異質性」能夠被彰顯出來。
我對這個主題不是很熟,只大概知道以下的資訊,歡迎網友持續補充!
網路上有三篇碩論,可以作為認識這個議題的起點:
瑪達拉達努巴克(2004)。是原住民,也是同志:排灣男同志Dakanow的生命之歌。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紹文(2004)。階級、種族、性身分 ─ 從原住民同志之社會處境反思台灣同志運動。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霖(2008)。多元流動的性/別位置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