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袋獾」演化出逆天基因 帶來癌症治療新希望
2019-03-31 15:16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1990年代後期,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獾開始遭一種名為「
惡魔面部腫瘤病」(DFTD ) 的神命疾病感染,這種傳染性癌症使罹病袋獾臉上生出腫瘤
,影響其捕獵和進食,最終會因飢餓死亡。估計95%袋獾受感染,數量遽減9成,原本預計
不到20年內就會滅絕。可喜的是,在遭受無情疾病的折磨20多年後,許多袋獾已經自體進
化出特定的基因組來抵抗這種「臉部癌症」,也燃起了治療人類癌症的希望。
袋獾體型跟小型犬差不多,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肌肉發達,咬合力強,晝伏夜出
,以食腐為主,獾脾氣暴躁,叫聲尤其響亮刺耳,被當地人叫做「塔斯馬尼亞惡魔」(
Tasmanian devi),也以此名著稱於世。 個性兇猛的袋獾透過互咬臉部,來散播這種在
臉上形成腫瘤的變種癌症,2014年科學家還發現袋獾第二種可傳染的臉部癌症DFT2,進一
步將此物種推向瀕絕境。
不過,據《英國廣播公司》3月30日報導,一支自澳洲、美國及法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
研究團隊發現,倖存的袋獾體內免疫系統出現變化,能夠抵抗這種致命惡疾的侵襲,甚至
已經適應與之同存。讓科學家訝異的是,物種出現演化改變通常要幾百萬年,而袋獾在自
然選擇(英natural selection,傳統上也譯為天擇)下,在4~6代的短短20幾年間,就快
速演化出了對面部腫瘤病的抵抗力。
研究人員發現,現存1.5萬隻至1.8萬的袋獾,其中15%都帶有能對抗面部腫瘤病的變異基
因,滅絕的機率已大大降低。
科學家研究了多個不同地理位置的袋獾在罹患DFTD前後的基因信息,他們在樣本中發現,
有兩個基因組區域在得病前後表現出不同。在這兩個區域所包含的7個基因中,已知5個與
人類的癌症和免疫功能相關。研究領導者安德魯(Andrew Stofer)說:「這項成果可能
對其他動物抗癌,甚至是人類抗癌的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指示。」
另外,澳洲科學家還發現,袋獾的乳汁裡所含的肽,可以殺死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命
的細菌,或是真菌的感染源。在人類對抗細菌的戰爭中,「惡魔」的乳可能成為一項有力
的武器。袋獾或許不是惡魔,還可能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744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