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 13:08 聯合報 / 記者蔡怡真/台北即時報導
據調查,每3位癌友就有一位營養不良,其中以胰臟癌及食道癌癌、胃癌最高,營養不良
的盛行率最高可達6成以上,而聯合報也曾調查,9成癌友營養不良或體重下降的原因在於
食慾不振。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或是食慾不振的原因除了治療的副作用外也與發炎息息相關
。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指出,近年癌症營養議題愈來愈受重視,開刀前與後營養
照護都非常重要,否則會影響到病人預後。
有一名胃賁門腫瘤的患者要手術,雖然患者有體重減輕情形,但血中白蛋白數值並未降低
,醫療團隊評估後如期開刀做全胃切除,術後做了小腸造廔進行營養素的管灌,但營養狀
況一直無法改善,後來發現腸子阻塞再度進行手術,但第二次手術因營養不良,病人身體
無法負荷,食道小腸吻合處一直滲漏,最後不幸離開人世。
另一名患者則是在一年內體重下降20公斤,做了很多檢查都查不出原因,照了X光後發現
有陰影,最後確診為肺癌;由於患者白蛋白下降,術前就開始補充營養,也順利開刀切除
腫瘤,但醫療團隊發現術後患者營養狀況還是不好,直覺還有別的原因,後來又照了胃鏡
做了切片才確認是胃癌第四期,患者最後也因營養不良病情持續惡化而過世。
許瀚水指出,營養不良已證實會影響到治療結果,癌友營養狀況愈差治療副作用就愈多,
以外科為例,只要患者六個月內體重下降5%-10%就建議補充營養,這些有嚴重營養不良者
,需要積極進行術前營養治療,先補充兩週的營養素或一邊營養治療,一邊先進行其他治
療,等營養狀況改善後才進行手術。
營養治療的第一步就是先補充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之後可再加上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
,例如魚油EPA,飲食中也要重視醣類與脂肪所佔的比例,許瀚水表示,營養現在也是治
療的一環,也會就患者的情況進行客製化的調整,例如重症患者,若病患情況允許, 一天
的飲食熱量可以提高到 2000大卡,如果吃不下,建議可搭配癌症患者專門使用的濃縮營
養品來幫助快速達到熱量目標,在選擇方面,同樣要注意濃縮營養品的蛋白質、熱量、有
無魚油EPA以及醣類與脂肪佔比是否適中。
以往癌症營養,都排在藥物治療之後,但隨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癌症病人的存活率
愈來愈高,現在的治癌觀念對於營養補充越來越重視,醫界認為病人不能因營養不良導致
變成惡病體質而過世。同時也是台灣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常務理事的許瀚水也認為,過
往營養治療是屬支持性療法,但現在是治療的一環,營養補足且發炎狀態調理好對後續的
治療才有幫助,預後的傷口復原、住院天數、體力…等都會比較好。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42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