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正/採訪王蕙玲、丁亞民
■在《小腳與西服》裡提到,徐志摩最後坐上那班飛機是要去跟林徽音見面;
感覺上,徐志摩似乎終其一生真正愛著的是林徽音?
豔麗與淡雅之間
王:我也認為徐志摩對林徽音的愛情,從他們相見的第一面一直到最後一刻徐
志摩死掉,終生都沒有改變過,但是真正的昇華了!因為他們之間有詩,詩把
他們的情感昇華了!他們這一生,像兩盞精神的燈塔互相映照著。
徐志摩即使在林徽音已經跟梁思成論及婚嫁時,兩人因為一些公開場合,有很
多舊情復燃的機會。我們可以想像林徽音當時夾在兩者中間的痛苦,因為徐志
摩是正面迎戰,絕不避諱,而梁思成是默默守著,也不走開。林徽音自己的母
親是第二個太太,她的父親又娶了第三個太太,她母親長期活在兩個妻子的家
庭夾縫中間,林徽音身為唯一的女兒,她必須傾全力撫慰母親的心,所以深受
家庭的痛苦;也因為這個原因,她拒絕了徐志摩,因為她沒有辦法把她母親的
痛苦造就在別人的身上,這是她內心很善良也很真實的部分!可是她對徐志摩
的情感一直沒有改變過,即使她跟梁思成結婚了,梁思成只是另一個新的位置
,沒有取代過徐志摩在她心中那樣一個精神性的地位。
可惜徐志摩當年寫給林徽音的信札已經全部遺失,在他們互往關係裡,這些文
件資料的從缺,也就留給大家無盡想像的空間。如果有字句留下來,也許比我
們想像中更豔麗,也許是更淡雅。在豔麗與淡雅之間,我們只能去想像存在於
他們兩人中愛情的火花。
林徽音有她的特質,很穩練,文字也很凝練。但有時候,有些人為了要活得完
美,必須要喪失她的熱情。林徽音的文字、她的創作是被蒸餾過的;而徐志摩
是岩漿,直接噴薄出來的!所以就爆發力而言,徐志摩對整個文壇所引發的震
動就大。林徽音留下的是涓涓滴滴的美;她的纖細美感可以被看到,她同樣用
這樣纖細的美感去處理自己的生命。在這個為求完整而淬練的生命裡,她必須
要捨棄一些所謂的passion,我們不知道這個過程對她有多痛苦,一直到張幼儀
的傳記出來,我們看到林徽音在病中,以為自己幾乎要死掉的一九四七年,徐
志摩過世十五年後,她想要見張幼儀一面!這件事如果沒有被記錄的話,沒有
人能體悟到底她跟徐志摩這段感情在她心中累積了多少遺憾!我們只能去揣想
,這個重擔一直承擔到她在幾乎要死之前都還沒有放下。
透過這麼多不同事件,生命層次的複雜度遠遠不是用一個單一角度可以去評斷
的。我想人能懂得這個也就夠了!
徐志摩最後上飛機的確是要去奔赴林徽音的演講。但他在機場上,飛機起飛前
,發了一封電報給陸小曼,說他不想飛了,想要回到她的身邊,想喝一杯熱茶
,好好睡一覺︱︱可以說這是徐志摩的遺書吧!
丁:他上飛機從南京起飛到徐州、再到北京。當他在徐州時發了一封電報給林
徽音,要林來接他;而在中途站,他又寫了一封信給陸小曼說想要回家!在不
預知的臨終前,發了兩封信給他一生搏命以求的兩個女人!我想這是一個很宿
命的東西,徐志摩的一生真的就是這麼的戲劇化!
王:至於張幼儀。《小腳與西服》這本傳記出來時,很多人看了以後覺得偶像
破滅,徐志摩竟然能這麼卑劣的對待人!可是我在讀這本書時,讀到的不是這
樣的感受。我覺得張幼儀在我心裡是一個冷調子幽默感的人。在她的記憶所剪
下來的片段裡,每一個部分都很卡通。她嘲弄自己的生命,也嘲諷徐志摩對愛
情的追求;可是她嘲諷著,並沒有離開。在她嘲諷的眼光下所看的每一件事,
都有著卡通的面貌。譬如當徐家聽到張幼儀同意離婚、要讓徐志摩跟陸小曼結
婚時,她說徐志摩興奮得玉戒指飛到窗外去了,然後全部人就趴在窗口找玉戒
指……對於那種刻骨銘心的傷痕,她選擇的竟然是這樣荒謬突梯的記憶畫面!
我相信這是這個人處理自己一生情感痛的時候,所選擇消化痛苦的方式。因為
她留下了這樣子的記憶,所以我了解她的情感;而我不見得用她的眼睛去看這
個故事,否則我會落進一個陪張幼儀去消化這個愛情痛苦的角度來詮釋徐志摩
。
點亮一盞燈
丁:有人說如果這個故事裡沒有張幼儀多好!張幼儀這邊不要呈現、把她降低
,這樣就會看到一個多麼浪漫的詩人追求愛情,追求林徽音不成,再去追求陸
小曼……而因為有了張幼儀,我們看到了他壞的嘴臉!其實如果你的身邊有個
二十二歲的小孩,他娶了一個女人是你要他娶的,不管那個女人有多好,他覺
得很不快樂,他要離婚,你會不會成全他?人很奇怪!現實生活面的人其實是
很寬容的,很容易接受,可是在戲劇裡就變得嚴苛了!其實徐志摩的行為一點
都不難理解。
王:我相信回歸到一個創作的層面,我們今天做這樣一個戲劇,希望呈現的是
一個圓人而不是一個扁人。既然是個「圓人」就要從每一個角度去看他,就絕
對不會是一個完美的人。解構掉所有的道德、統一的要求,就是這個故事要去
找的東西。
想想,在一個西山的夜晚,年輕的徐志摩點亮一盞燈,寫信給他的老師梁啟超
……。
丁:一個二十多歲的大孩子,甘冒大不韙,對著一代大師說:對不起,我要在
茫茫人海中追求一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是何等的勇氣!我覺
得如果能夠在把人的道德觀念解構掉、寬容人的行為的荒謬,最後找到一點點
真實的東西,那麼徐志摩不虛此生!我們做這個戲劇也就不虛此行!
(下)
【2000/01/11/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