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魚類終其一生都是生活於水中。
魚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在水中完成,
因此不論是他們所吃剩的食物
或是排出來的代謝物都會存在於水中。
而魚本身又是變溫動物,
魚身體的恆定需要依靠
水的化學與物理性質來決定。
所以水的狀況會明顯的影響
魚的身體狀況。
不過魚也勢必會有一些機制
來適應水的變化。
怎樣的變化是魚可以忍受?
怎樣的變化會讓魚造成壓力?
這就是貫穿這篇文章
最重要的核心重點:
魚雖然可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但是這都是需要時間。
相信很多人在養魚之前,
都會去查詢說自己養的魚
適合養在什麼水質條件下?
然後就會查到一個數值,
這個數值通常是一個範圍。
像是很多熱帶魚的適應範圍都是在23~28度左右。
這個數值的意思是
你可以把魚長期的畜養在23~28之間的某一個溫度,
魚就可以健康且快速的成長。
但是假如說你的水溫很不穩定,
在短短的一天內日夜溫差高達3~4度,
就算震盪的溫度維持在23~28度之間,
魚還是會有壓力,還是會很容易生病。
這是因為魚的適應環境的變化需要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對水如此重要的原因。
對水就是幫魚爭取適應環境的時間,
並且讓魚的水環境在短時間內不要變化太大,
對魚造成壓力。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魚在自然環境下
明明也會遇到季節的變化還有日夜變化,
而且因為植物的作用,
水裡的水溫、酸鹼度還有含氧量
就也不是總是那麼穩定,
所以魚怎麼可能那麼不耐環境的變化?
有這樣想法的人忽略了一件事實。
在野外魚是有選擇能力的。
一條溪流或是一個湖泊或是海洋,
因為這些水域的範圍都很大,
所以其中的水環境都不是均質的。
所以當天氣變熱的時候,
魚就會游到水域中較涼爽的區域,
天氣變冷時魚會游到較溫暖的水域。
有一些魚類的季節性洄游
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而產生。
這也是為什麼野生的魚很少發生疾病,
但水族箱內的魚很容易死亡的原因之一。
因為水族箱內的環境讓魚沒有選擇,
整個水族箱內的水域環境都是一致的。
因為魚無所選擇,
所以我們只能想辦法讓魚的唯一選擇-
也就是水族箱內的水,
水質維持穩定恆定。
很多檢測試劑其實價格都不高,
在放魚的初期水質都還不穩定的時候,
缸內的狀態不明的時候,
水溫、溶氧、pH、氨氮、硝酸鹽…等
數值最好可以早晚各測定一次,
連續測定一個禮拜,觀察其變化。
如果有任何數值異常,
則採取相對應的策略,
將水質慢慢地調回來。
等待水質逐漸穩定後,
再逐漸延長偵測時間。
最後變成每一到兩個禮拜偵測一次水質。
如此便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內確保水質的穩定。
也能夠增進魚隻的健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