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很棒的一篇文章
裡面有很多數據做佐證
也是電子競技在各地被討論的議題
至少台灣政府是有在想要定位這件事
大約在五年前有密集的跟公部門開會
電子競技在台灣到底是不是運動
由於自己本身有當過一陣子的職業選手
因此在情感上 對於"運動"這樣的名詞
是有所憧憬的
當時也希望電子競技被認可為運動
不過後來蒐集了很多資料
以及自己身分的轉變後
覺得需要從很多層面來探討這議題
電子競技與傳統運動最根本的差異
我覺得是在於
傳統運動你想要辦任何一場賽事
不會有人跳出來阻止你 說:
棒球是我發明的 若你要舉辦賽事
需要經過申請
電子競技的數位內容
是屬於製作方的
這部分包含了所有賽事畫面
或大家在社群平台看到職業或非職業選手所創作出來的內容
以傳說對決來舉例 這些是屬於騰訊的
因為大家在使用他們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
當這件事情存在的時候
整個產業很難使用傳統運動方式來經營
因為電子競技所有產生的收入
嚴格上來說 都屬於製作方
而不是在使用者或創作者身上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差異就是
賽事會被某個營利單位所操作
我覺得大家應該無法想像
若在奧運期間或任何國際賽的期間
籃球的籃框高度
會在每一場賽事間來調整
比如說入圍賽的籃框高度是250公分
到了晉級後調成350公分
有人會說都往上調整大家都是公平的
但會不會對晉級的亞洲隊伍
吃虧很多
理由是白人或黑人平均身高比較高
我相信在傳統運動沒有人會接受這件事
但電子競技會有這種問題
如果在亞運期間
突然變更版本 某些角色加強了
是不是會對特定的國家有利
比如說台灣隊伍比較擅長打營運
卻在奧運或亞運期間
突然改成打架版本
從電子競技營運的角度以及國際賽的公平性來討論
似乎與傳統運動差異很大
所以我覺得不用一定要強調"運動"
在韓國電子競技實際是隸屬於文化部
我覺得用文化來定義電子競技
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解決了爭論不休的運動定義
且又有一個公部門的窗口可以與產業界對接
至於國際賽的方面
我覺得只有當製作方願意交出IP權利
這個賽事才有機會被公平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