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老師在臉書上分享的(for 高雄氣爆)
若您得緣能夠陪伴親人驟逝的喪親者,
以下是A. D. Wolfelt (2006, 2009)「陪伴」的11原則:
1.與喪親者的痛苦同在,而非帶走這份痛苦。
2.與喪親者同去靈魂的荒蕪地,而非認為自己有責任要找到出路。
3.要尊敬(honor)生命力,而非把焦點放在理智。
4.是要聆聽「心」,而非分析腦袋。
5.是要同理喪親者的掙扎,而非批判或指導這些掙扎。
6.是要在身旁一起走(walking alongside),而非帶領。
7.意指發現神聖靜默的禮物,而非以話語填滿時時刻刻。
8.是要靜止,而非瘋狂地(frantic)邁步向前。
9.是要尊重disorder與混淆,而非強加秩序(order)和邏輯。
10.是要向喪親者學習,而非教導他們。
11.是要「好奇」,而非「專業」。
亦請記得災後初期, 現場仍為兵荒馬亂, 未若課堂所言之個別/團體諮商室、
幾度角的座椅、寧靜的空間…等等完美情境, 但這就是受災者處境, 就是工作的
現場。請go along with the flow in terms of one’s mind and the
situation one is in. (“goalong with the flow”我翻譯不到位)
即便這是說給喪親者的陪伴,
但誰說親密關係的逝去不是一種喪逝?
雖說這是給助人專業者的提點,
但何嘗不是我們在陪伴身邊的重要他人時也須一同學習的?
我們在面對他人受苦時,
常常也要同時面對自己相應而來的心疼,
有時因位如此便會急於想將對方從苦痛的泥淖火坑中硬扯出來,
通常這會造成兩個結果,
一是你也跟著進入泥淖翻攪、跟著進入火坑燒戮;
二是你會被對方當成拒絕往來戶,於是落得一種好心給雷親的挫折感。
要記得的是放下自己想讓對方趕快「好起來」的期待,
請尊重這本是人們面對逝去最正常的過程,
這過程因人而異可長可短,頻率可高可低,
有時你(或他本身也)以為他已經好了,
但在某個出乎意料之時這些哀傷又會或滲或崩的出現。
記得在自己進入這種哀傷的過程時,
也有耐心的陪伴自己去體歷這個過程,
我們對自己能耐心溫柔之後,才有可能也對他人耐心溫柔。
-
花精、精油、精神科、心理治療或其他一切,
只要當事者想要且認為自己需要,那就幫忙牽線給予,
如果當事者不想要、認為自己不需要,
那就把一切備著,在他想要、需要的時候隨時奉上,
不然也只會落入你眼中的黃金被當成敝屣棄之的失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