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評論] 時間打造電影,還是電影留住了時光?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4-11-03 10:59:37
※ [本文轉錄自 documentary 看板 #1KLk-IBm ]
http://ppt.cc/xZxg 【聯合晚報╱聞天祥】2014.11.02
11月6日開幕的金馬影展,有兩部跟台灣電影息息相關的紀錄片將要首映。一部是楊力州
導演的《那時.此刻》,一部是謝慶鈴導演的《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
《那時.此刻》跟去年「金馬50」出版的專書同名,它確實是因這個特別的時刻(2013)而
誕生,就像《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也是新電影三十周年(2012)所激發出的產物。前
者由文化部、後者由台北市政府出品,但影片非但未成為歌功頌德的工具,甚至在耙梳影
史的過程,透露清晰的觀點與作者的個性。我們不確定這當中經歷了多少拉扯與堅持,但
公部門若能以此為例,對委託創作未嘗不是件好事。
《那時.此刻》除了可以想見的珍貴畫面、經典影人(50位影人+53 部影片),楊力州藉
由金馬獎50年所拉出的線條裡,最有意思的莫過於藉此反映台灣政治社會變遷的企圖,電
影不再只是藝術或娛樂,它怎麼影響了庶民的人生?例如當台灣經濟轉型、離鄉背井到都
市工作的少女藉由文藝愛情片寄託青春夢想;外交處境險惡、國難當頭時,熱血男兒受到
愛國電影激勵而立志從軍。時光芢苒,如今已成為大叔阿姨的他們憶起當年電影、又哭又
笑的反應,對比時下宅男與心儀女星的純情初相逢,影迷之間突然沒有了代溝。「金馬50
」其實只是給他一個動機,藉由銀幕上下的穿越交會,去捕捉那些發酵到銀幕之外的電影
分子。
相較於楊力州把「金馬50」拉回到本土、庶民的角度,旅居歐洲的謝慶鈴則讓《光陰的故
事-台灣新電影》除了頭尾、刻意跑到外圈,從香港、北京、清邁、東京、巴黎、鹿特丹
、甚至遠到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透過背景不同的導演、影評、藝術家們,娓娓道來
台灣新電影與他們的關係。這個特殊的角度,直接放大了電影運動的縱深,擴張了文化跨
越的力度。但是當你以為這種和圓心保持一定距離的敘事是為了疏離,卻又發現每個訪問
的構圖與氛圍,都無聲無息地和啟蒙她的新電影不謀而合。那麼遠,這麼近。
常聽到長輩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過去如何如何,仔細想想,我們也未必真的瞭解自己
走過的時代。有時是被刻意遮蓋,有時是有眼無心。看《那時.此刻》、《光陰的故事-
台灣新電影》或由遠而近、或由外而內地訴說著電影和人的關係,又再開啟我們對電影悸
動的回憶,也驚嘆那些我們從來未發覺的面向。所以要,繼續電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