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國際新導演競賽」入選片單 by北影策展人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6-05-28 11:52:38
「國際新導演競賽」入選片單篇 by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郭敏容
http://goo.gl/6V9zYm
台北電影節今年「國際新導演競賽」的入選片單花了很久才出來,因為討論了很久。
不只是節目組,電影節一起看片的同事也參與討論,把影片再看一次,交換看,再找人
看,符合資格的都調出來看。?影片的選擇不只是好不好,我們也談影片取捨的原因,?想
要凸顯或鼓勵的方向,也一直將台北電影節的精神與初衷放在心底。當片單截止的時限和
壓力在眼前,我們還是繼續討論,所以辦公室常出現的哀嚎是:「怎麼還沒決定!」
今年「國際新導演競賽」的入選影片有七部影片是第一次執導的作品,五部女性導演作
品,區域有資源豐富,觀眾熟悉的韓國、法國、比利時,到這幾年產出總是讓人期待
的捷克、伊朗、伊拉克、哈薩克,到今年表現十分亮眼的突尼西亞,我們也很驚喜的
尼泊爾、蒙古、緬甸,當然還有我們自己土地。原本我們還希望選一部 迦納的片,
但最後礙於篇幅只能放到觀摩。
就台北電影節的體制和資源,我們很難做到國際影展有區域專責或單元專責的選片人,去
挖掘、培養區域間的人際脈絡,讓我們能夠做到「挖掘國際新銳」這樣的題旨,國際的
影片,我們通常是從國際影展、國際片商、自行投件的影片、?獨立製片給我們的聯繫
所取得。這幾年來我們也追蹤國際新導演的作品,希望能邀請來電影節做首映,但當這些
影片去了坎城,他的下一站通常是釜山(即使外頭仍在詢問釜山今年會不會辦,但我知道
會辦的)。
「國際新導演競賽」的影片都是放在中山堂放映,那是現在一般商業戲院都少見的近
600席座位大廳,影片和觀眾間的對話和共鳴,也很重要。今年的12部影片有
低成本的類型嘗試(南韓的《暗夜迴路》)
以成長影片來反應社會、政治的轉變(突尼西亞的《革命前夕的歌唱》(As I Open My
Eyes)
以色列的《沙漠心風暴》(Sand Storm)
或進階版成長變形哈薩克的《折翼少年殘酷記事》(The Wounded Angel))
雖然是歐洲式的煩惱,但從中看到導演如何掌握角色間的張力和增加青少年懷孕這樣事
件後的社會面向(比利時的《寶貝守門員》)
或是一個表面無傷的家庭劇,如何縝密的安排劇本,讓一個通俗劇在影片後段猛烈給人
一擊(捷克的《家庭拼圖》)
從驚人的構圖和透過影像來展現女性在社會的處境及隱藏的危險(伊朗的《樂園她方》
(Paradise),本片未經許可拍攝,所以片尾的演職員表,許多是假名,在盧卡諾影展首映
後,也一再傳言導演大概回不去伊朗了)
在吵雜混亂的流浪劇團看人生聚散,也看導演調度大場面的功力(法國的《流浪劇團之家
》(Ogres))
自編自導自演的德國/蒙古《海蒂不分類》(Don't Look at Me That Way)
及緬甸/台灣《滾弄》(Not Burma Anymore),不管是自己的或是挪用的生命,說故事的
人以讓人無法預期的轉折繼續吸引你看她/他的哲學,生存環境,或捉摸不定,或叨叨絮
絮,進入他們的世界驚喜或會心一笑
我覺得《只要我長大》是這個時期的《熱帶魚》或《海角七號》,看完這部電影的人都
是開心的說:「我蠻喜歡的耶。」她寫實但不訴諸苦情,她讓孩子開自己的玩笑,但那笑
話刺回社會,她想反映部落問題但她讓角色先在觀眾的心裡成立,她溫柔但不做太浪漫的

邀請《滾弄》和《只要我長大》的導演寫入選感言,分別如下:
「我的創作養分來自台灣這塊土地,歷時兩年的第一部長片能在電影節放映,這份肯定很
重,但也讓我非常開心,讓我有繼續說故事的動力。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緬甸,看到「果
敢」這個華人民族,講自己的故事。」—— 王子杰,《滾弄》
「很高興第二部劇情長片,入圍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我始終覺得原住民的題材
走的出國際,也回得了家。而身份是一種力量。身為台灣原住民導演,能跟來自不同國家
的導演一同入圍,深感榮幸!!」——陳潔瑤,《只要我長大》
今年入選的12部電影,只有4部不是國際合製,這也是目前的電影現況,有不少電影需要
尋求本國以外的資金(《折翼少年殘酷記事》、《尋找奇雞》等),也有不少導演是跟《
滾弄》的導演一樣,在他方得到能說故事的方法、資源、想法,再回本源梳理故事(《革
命前夕的歌唱》、《海蒂不分類》)。從這裡吸取養分的導演,講關於身份的故事,這是
台北電影節今年「國際新導演競賽」的選擇。歡迎影展期間來看片見證,喜歡電影的朋友
,這個單元不會讓你失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