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上,
話說,一定要有泛音嗎?一定要有衝擊感嗎?
原則上我認為,音樂家在創作或演奏音樂時,
一定希望讓聽眾聽到什麼音樂,或說什麼聲音,
你在樂器上聽到的泛音,是音樂家想讓你聽到的,
而不是樂器本來就有泛音這種濫理由,
你在聽音樂時,感覺得有衝擊性,
一定是音樂家想讓你有衝擊感,
他想表達的音樂,就是要呈現這種聽感for他的聽眾,
如果,音樂家,不想讓你聽到泛音,他一定會有辦法不讓你聽到,
要有這些東西,對於音樂家而言,對於感受的到音樂家想表達什麼情感的聽眾而言,
是必須的,才夠完整。
有的音樂演奏者,甚至會龜毛到,在意今天的濕度,氣溫如何,(也可能是傳言)
但這重點要表達的意思是,音樂家會十分在意,聽眾具體上會聽到什麼聲音,
聽到不同的聲音,是否會無法準確傳達音樂中的意境給聽眾。
=============================================================================
音響上,
在聽古典時,有的會要求聲音要有一定的剌激感,
就算是聽鋼琴也一樣,鋼琴其實就很考驗音響了,
對映到音響性上,高頻延伸要夠,中高頻甚至低頻要夠滑順,
暫態一定要夠,殘響該停就不能多,這樣才比較會有接近真實的感覺。
小提琴,要求音響的厚度要足,不然一拉到高音,刮耳到會想賣音響,
希望聽到有接近真實感的泛音,就是會要求音響解析要夠。
在聽大編制,你會希望,各樂器不能打結,這是基本的,
高端玩家會要求各樂器前後左右位置的正確性,
大鼓打下去,要有衝擊感,但不能蓋到其它樂器,
就是要求音響的層次要夠。
音響要解決的問題,使用電子器材,還原「完整音樂」的呈現。
音響定出來的規格,也只是為了要抽象化這些東西,讓音響更容易達到這個水準。
=========================================================================
簡而言之,
我認為,音響性與音樂性,本來就不是在同一個層面的東西,
你的音響素質如何,確實會影響你在享受音樂時感覺的音樂性,
但一般人在說哪一套音響音樂性不足,或說音響性太強,
本質上都是在說音響性上面的問題。
※ 引述《quii11 (寒靜)》之銘言:
: 看過二位樂友的回應後,我有想法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 首先:
: 音響性是一客觀的指標,這看起來多數都是認同的,
: 比較有不同的想法會是在音樂性上面,我想也是,
: 關於音樂性我認為比較難定義,所以我用說明的。
: 一套音響性好的器材,肯定是適合播放所有音樂類型,我覺得這是不用懷疑的。
: 為何一套好音響放流行、ACG會死掉,關鍵點不在音樂類型,而是在錄音。
: 一片音響性好的CD,在音響性好的器材播放,好聽機率大。
: 一片音響性較差的CD,在音響性較差的器材播放,好聽機率大。
: 也就是我認為,軟體跟硬體要搭配的起來,
: 如果沒搭起來,所謂的好聽,很有可能是人腦的自動補償。
: =========================================================================
: 就拿911兄來我家的情況來說,
: 他在我家放他的CD片,覺得難聽,那是因為他有聽過,跟他家裡的器材比較,
: 但我覺得難聽,是因為音樂類型我聽不習慣,
: 但有可能同一片CD,我跟911都我家聽個十遍,或許會覺得其實還不難聽,
: 如果我拿伶歌這片音響性很好的片子,去911那聽,我覺得應該也是這結果。
: 人腦的自動補償,不限於當你習慣以後,
: 一片音響性很好的CD,聆聽者可能會對音樂性的要求減少一點,
: 但也不可能降低到s兄說的,聽杯子碰撞的聲音什麼的,你會有聽音樂的感覺。
: 一片很對你胃口的CD,聆聽者可能會對音響性的要求降低一點。
: 但也不太可能降到,整片糊糊糊的,你還能接受。
: 一套音響不管夠不夠hi-fi,一個人在聽的時候,肯定是適合聽所有音樂類型,
: 但是當有第二個人或第二套系統介入時,情況就會變的很複雜了,
: 這也是我希望有人來幫我聽聽我家系統的原因。
: ※ 引述《stamen (深紅的跳馬)》之銘言:
: : 小弟愚見供板友參考:
: : 音響性和音樂性並非兩個互斥的指標, 而是一個同時存在且相互影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