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樂有很多方法,玩音響有很多派別,有人只求有音樂聽即可,也有人想從重播音樂中
獲得更多的訊息;有人對硬體調校沒這麼在意,只求輕鬆聽、能悅耳即可,也有人費盡心
力調整,連微小的細節都不放過錙銖必較。
其實每一位愛樂者或發燒友要追求的目標和想達成的目的不同,因此有自己的聆樂方法,
自己要怎麼聽、怎麼玩,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但一位音響設計者-尤其是Hi-end音響設計者,如果不在意那些從設計、製造到重播過程
中所遇到的每個毫米之差的細微差異,而只求「輕鬆聽」、「音樂性」,只要一提到「
音響性」就是走偏了...,那很抱歉,它也許做得出聽起來還堪聽的音響,但絕對做不出
頂級的音響。
對於任何一位音響廠商或是嚴肅的發燒友來說,我覺得追求音響性能是一種基本功,因為
有足夠的性能才足以表現音樂-音樂性和音響性不該是對立的二分法,反而是需要相輔相
成的,一位技巧不足的演奏家,如何表現音樂?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唱臂製造商,連黑膠軟體的版位都覺得沒差、不在意(不管是它真的
聽不出來或是覺得不重要),那你如何能期待它生產的產品能夠清晰辨別版位之間的差異
?充其量這種產品大概只能當副系統輕鬆聽,絕對無法成為Reference參考級進駐主系統
。
在聆樂過程中,我聽過一些類似論調的廠商其作品,他們最大的瓶頸就在這裡-也許音樂
流暢有餘、但音色的深度明顯不足,雖然對得起它的價位,但終究就停留在入門產品等
級,要越級挑戰製造中階以上的器材,只能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呀!
ps.純粹是有感而發,所以請不要問我是那些廠商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