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發燒音響到現代有什麼科技突破嗎

作者: fostertaz (Placebo Addict)   2018-04-10 15:12:41
※ 引述《YCL13 (靜默)》之銘言:
: ※ 引述《yamatai (迴避性人格障礙症)》之銘言:
: : 推 djboy: yamataI網友所言甚是。結論呢,就是現在新的音樂,都是數位 04/08 00:38
: : → djboy: 錄音,要為了黑膠錄2次也少,人材少,所以新音樂也別比了。 04/08 00:38
: : → djboy: 比的只剩 舊音樂(當年只有黑膠)。這個嘛,就看CD重製的功 04/08 00:39
: : → djboy: 力和大小了。黑膠有當年的沙沙韻味,CD就是清徹少了點細節 04/08 00:40
: : → djboy: 我個人偏向後者(不否認,我朋友也偏向後者)。 04/08 00:40
: : 下午喝太多咖啡睡不著,再來回答一下這一題
: : 最好的比較就是 80, 90年代,主要的音樂出版是CD,比較暢銷的還會有黑膠出版
: CD雖然是80年代就推出,不過變主流還是90年代之後的事情。80年代
: 的主流應該是錄音帶。
: 至於到了90年代黑膠唱片的出版和暢銷與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和
: 整個大環境有關。
: 以臺灣為例,讓廠商繼續出黑膠唱片的原因是要給廣播、DJ等人使用
: ,你要人家幫你宣傳,很抱歉,請配合人家的器材。
: 所以我們可以收到很多當年的黑膠都是公關片,上面貼了致某某主持
: 人之類的貼紙,我收到沒貼的,也有很多是後來從倉庫挖出來的,本來就
: 沒有規劃要一般市售,到了90年代中期,更是會收到一些沒有印封套的黑
: 膠唱片,就只是在空白的封面用簽字筆寫上某某藝人的某某唱片而已,不
: 然就是把錄音帶的封面貼在封套外面,裡面的說明也是用錄音帶的。
: 也因此黑膠是早在唱片行舖貨前就準備好了,這是整個行銷宣傳的一
: 環,和之後暢銷與否沒有必然關係,當然,你要說因為廠商覺得之後會暢
: 銷所以會準備更多黑膠來配合宣傳也可以啦。
: 也因此,90年代中期的唱片,我們就會發現很難收到黑膠了,甚至根
: 本收不到,就算再暢銷也是沒有黑膠可收,因為當時廣播什麼的器材已換
: 成CD為主,所以廠商不再生產。
: 題外話,臺灣80年代的CD真的很難收,很多藝人一開始甚至根本沒有
: 出CD,或是後來暢銷後才發行的,當年還有一些是日本壓片的國語CD,音
: 質比一般臺版的好很多。像我是沒在收啦,有在收的朋友,花的錢比收當
: 年黑膠的還要多很多。
: :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The Cranberries, The Smiths
: : 他們的45轉單曲黑膠,對比 CD 真的不是同一個量級的
: : 黑膠好聽非常多
: : 我是大概2000年前後開始玩音響的,我一開始也都是玩數位的。
: : 我大概是用電腦聽音樂算很早期的,當時最紅的音效卡是 EMU-0404 或者 1212M
: : 高階的是 RME 9632,所以我大致上都知道大家說的數位系統是怎樣
: : 我周遭也有玩數位流玩得很好的朋友
: : 三年前我開始認真玩黑膠,我的CD player 就很少開機了,電腦聽音樂偶而聽一下
: : 不過我的黑膠系統也大概是這個月才真正進入我認為融會貫通
我認為進步很多,只是主要進步方向不是往更發燒,
而是讓發燒音響普及的方向。
那麼多發燒品牌從神壇上走下來,
不是被大集團併購,就是被迫推出平價產品,都是證明。
一百萬的音響,一年可能賣不到一百台;
一萬的音響,一年是可以賣超過一百萬台的。
兩相對比下,能夠花費的研發資本相差百倍。
音響如果以系統層級來論,可以粗分成四級。
1. 來源。2. 電訊號處理。3. 聲訊號處理。4. 人耳接收
要做到最好,板友都很熟悉。
來源找最低失真的媒體,電訊號找做好的擴大機跟線材,
聲訊號找最優的喇叭跟擺位,自己也調整心理狀態跟聽力訓練,就有最發燒的音響呈現。
但這種全系統最佳化,想也知道是無法普及的,成本太高。
在這邊舉蘋果Homepod作為發燒普及化的例子,
各位可能就比較清楚我想闡述的論點。
1. 蘋果擁有龐大的音樂來源庫,iTunes/Apple Music,
他能主動去分析來源音樂的特性,接著主動調整Homepod的設定。
2. 電訊號處理透過A8處理器去計算怎麼補償後續的放大器與喇叭配置,就能讓進一步減輕放大器與喇叭的等級要求。
3. Homepod配置有麥克風陣列,可以偵測機器本體在房間的位置,進而調整喇叭陣列內各自的出力,降低擺位的要求。
4. 人耳接受部分很難講,誰知道蘋果內部花多少資源做這項研究。 一種方法是,他們能找一堆試用者來建立大眾的聽力模型。一種方法是,他們可能透過iPhone/Apple Watch來推測使用者狀態。
全部加總起來,就能在一萬上下,實現以往無法想像的方便性與音質。比上是不足,但不能抹滅他們的突破。
最後,想補充的是,很多人說音響是玄學,但還是有知識脈絡可言的。只是知識跨太多領域,系統很複雜,影響因素太多,整體來看才顯得很玄。
個人非常推薦B&O的聲學大師Geoff Martin博士,在業餘撰寫的音響教科書,Introduction to Sound Recording。
http://www.tonmeister.ca/main/textbook/
(線上只有部分內容,公益捐款到他建議的組織後能向他索取PDF版本)
他從基礎的物理數學講起,到音響系統方方面面會遇到的難題與測量都有提及;至於怎麼設計,看來是他吃飯的工具,自然沒在此書提及。
可能有人會挑戰說,B&O在發燒界不是什麼重要角色,但有人願意分享相關知識,還是非常難得的。
作者: rd56 (rd56)   2018-04-10 23:55:00
好有見地的解說,推一個,希望這能收入精華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