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發燒音響到現代有什麼科技突破嗎

作者: Upsha (upsha)   2018-04-16 00:58:10
回了另外一篇,手癢繼續回這篇。
先講板友推文提到的 AR 系列好了。Edgar Villchur "氣墊式"專利是 1956 ,統銜接
電學和聲學的 Thiele/Small model 要到 1971 才發表。在這之前,音箱設計基本上
是用猜的,先做個單體,亂做個音箱試試看,直到"低音" 聽起來差不多為止。
從 T/S model 的角度出發,氣墊式就是封閉式。真正的差異是在實作上。單體振膜
要能回到原本的位置就需要點彈力,一般單體都是用"彈波" (suspension) 達到這個
效果。 Edgar Villchur 在 50年代的先見在於,用單體上的彈波不是唯一的方式,
一個封閉箱子裏面空氣有一樣的效果,有玩汽機車/登山車的大概就知道,這是氣壓
彈簧的概念。當年 Edgar 把原先的彈波剪掉很多,然後裝在封閉箱裡。
這在當年有兩個優點,當時的彈波設計還不夠好,在不同的伸展/壓縮程度,會有不
同的彈力係數 (k),相較之下氣壓彈簧的表現比較穩定。第二個優點是整體彈力係數
可以降低。共振頻率 = sqrt(k/m),在一樣的振膜 + 音圈 質量之下,小的彈力係數
可以降低共振頻率,播放出更低的頻率。
這個設計最大的缺點是容易卡圈,因為彈力太小了。很多老叭都有這個問題。現代
單體大多數不希望發生卡圈的狀況,因此就算裝封閉式,總彈力還是遠大於這些老
叭,要說 AR 低音比現代的封閉箱沉是合理的。
現代封閉箱的一大優勢是可以配合訊號處理,發出和體積不成比例沉的低音。這招
叫作 Linkwitz transform, 這是 1980 的發明。早期當然是用 Opamp的作法,現
代可以用數位的方式做到。但是對於 DAC/擴大機的要求就是另外的討論了。可惜
的是這招必須是主動低音才行,因此最大量的被動喇叭沒有享受到這些進步。
來聊聊另外一個單體上的進步。懂點電學的版友大概都能接受,音圈其實在電路上
也是個電感這件事情。電感附近如果有磁性材料,那電感值就會變得非線性了。非
線性失真一直是聽感上"失真"的一大貢獻。早期的天然磁鐵比人造磁鐵好聽,一部
份原因就是天然磁鐵的非線性電感表現比較好。我要強調早期的原因在於,現代單
體都會在音圈和磁鐵中間貼銅,讓電感"看到"少很多的磁性材料。如此一來,看到
的少影響就少了。關鍵字是 "copper ring",TS 參數的主要表現是電感值很小。
單體還有很多進步,先到此為止有空再開一篇討論...XD
作者: andyaries (搶不到的浪漫)   2018-04-16 06:58:00
敲碗 等下一篇
作者: yamatai (迴避性人格障礙症)   2018-04-16 08:42:00
古代的喇叭量測不佳 但是大多好聽 是用耳朵校聲現代的喇叭是先用量測漂亮為主 在從裡面找好聽一點的設計所以其實有蠻多聲音不好聽的"低失真"喇叭 或者說很難搞得喇叭 但如果能做出音樂性 現代喇叭基本上可以壓勝
作者: kevinmonkey (kevin&monkey)   2018-04-16 08:49:00
讚~感謝好文
作者: martinlin77 (mar)   2018-04-16 11:27:00
推優文
作者: yenchieh1102 (香蕉史塔克)   2018-04-16 13:42:00
期待下一篇
作者: louis925 (稚空)   2018-04-17 13:47: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