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著朝數位流前進,濫觴是我老婆"希望"我別再買CD了
所以下定決心,想把數位流系統試著提升到可以追上CD系統
大多數燒友都承認自己的系統,CD比較好聽,可是也可以承認數位流的東西比較多
所以,資訊量高跟好聽與否,或許不是那麼一致,至少我的經驗是如此
但那些古早的發燒錄音,卻往往又以輸出資訊量高著稱...
所以,我試著把原因歸類到"製作者"
能夠駕馭高資訊量的輸出,製作者的音樂素質,或許不能不加以考慮
通例來說,歐洲的機器會比較有活力,也比較會加入製作者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日本的機器,在泡沫經濟時期,比較偏向歐洲這樣
但現在的機器,通常就比較嚴肅而沒那麼有活力...
加上我之前購買來當次系統的NP-15,參考機就是某日系旗艦機,
假設這就是日系機在數位流的一般表現,則我會更期待歐系機器的表現
在這樣的背景下,因為Grimm audio TPR, TPM, SQM線材的結緣
這些線材詳細的聽感,版上搜尋一下小弟的文章,在AES/EBU線材比較中有簡單的描述
這邊就不贅述了。
總之,這些線材的使用,讓我對他的機器很有興趣,
可惜之前家中有點狀況,我一直沒有心情去做更多的功課
最近又看到Grimm audio升級mu1的韌體
在前往方浪試聽後,決定購入這台機器
在人家的場子裡聽東西,怎麼樣都是沒辦法聽到自己覺得百分之百好的東西
決定購入的原因是,當場聽到的東西夠多,而且不會枯燥,或煩躁
說白了,不是靠某種音色或某個頻段取勝的作法
而是可以在資訊量大量輸出的狀況下,依舊舉重若輕
等了兩個禮拜後,總算把機器搬回家了
在家裡的表現,想當然爾是比較符合自己的喜好
最讓我覺得驚豔的是,流行樂在串流的表現已經可以追上CD系統了
音響性就不用說了,透明感跟速度感兼具的情況下,又具備強烈的活生感
在撥放Perlman版本的Por una cabeza時,閉上眼睛有強烈的殿堂感
與我現在CD系統表現主體的強烈情感不同。
這種殿堂感讓人彷彿在演奏廳的中後排,
往前微微俯視首席小提琴手與整體樂團的一同演出
現在CD系統的表現方式,則偏向首席小提琴手帶著大家一起演出,
但容易忽視其他人的表現
最驚訝的是輸出之順暢而全無淤積,
音場龐大包覆感好而音壓適中
當然最基礎的三頻均衡,延伸完整,雜訊的隔離等等,就不在話下了
附帶一提的是,會購買這台還有一個附加原因是,這台以後應該可以升級成mu2,
也就是可以加DA模組,升級成可以類比輸出的機型
這樣可以少買一台機器,少過一段線材的調整,我自覺是好事。
調整到後來,為了維持在針尖上的平衡,又能持續精進,
每次改變器材都要思慮再三,
如果像Grimm audio mu1這種幾乎全無音染又輕鬆駕馭龐大資訊量輸出的器材
如果不是音色有特別喜好,無腦上應該不會有退步的感受。
考量疫情的關係,建議有興趣的人盡早前往試聽
不然航運不穩的情況下,下定決心想入手都不一定能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