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補一個例子
: 鈴木このみ「THERE IS A REASON」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DHA2rOX0M
:
: 電影宣放出的幕後影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EAHvB02RQ
:
: 會想花錢買哪個版本?不過只買的到前面的啊
:
: 推 yamatai: 下面的好聽很多耶 上面細節少很多 3D也變差 壓動態很沒力 04/07 23:22
: → yamatai: 音色也鮮活很多 到底為什麼要後製成上面那樣阿..... 04/07 23:23
:
: 這大概就是所謂大人們的決定不是嗎XD
: 上面的扁平到感情都沒了,但結果不是歌手的鍋啊
: 我想也不是工程師的問題,畢竟有下面的版本
: 所以就是大人們的決定,依住例大聲就容易賣的好這種路數
: 推 znew1219: 有部分是YouTube normalization造成的 04/08 19:09
: → znew1219: Volume/Normalized 100%/42%(content loudness 7.6dB) 04/08 19:12
: → znew1219: Volume/Normalized 100%/65%(content loudness 3.8dB) 04/08 19:12
並不是哦喲
不管是 RG or YouTube 的 Normailzed 都是線性的,跟數位音量沒兩樣
主要只和噪聲方面相關,但如果系統底噪低基本上可忽略
但壓縮是非線性的,上面的差異主要還是 Compressor 造成的
不然 YouTube 的 Normalization 是可以手動暫時關掉的,樓上可以試試
以下方法在目前的 Chrome 版本應還能適用
先開 Chrome > YouTube 播歌 > 暫停
用 foobar 之類能開 WASAPI 獨佔流(ASIO應該也行)的短暫播放然後停止
Youtube 畫面應會黑屏,如出現音訊轉譯器出現錯誤就是 Youtube 沒暫停:D
回到 YouTube 點黑畫面或按鈕繼續播放,此時應該就是以影片的原音量輸出
F5、調 YouTube 音量或換影片就重置
因為 YouTube 實際上儲存與傳送到用戶端的影片都是未調整的原音量有損
Audio Normalization 是在用戶端,與 YouTube UI 裏的 Volume silder 一起連動的
上述打斷 YouTube audio streaming 再播放讓 YouTube 漏了對音量作再處理的 Bug
但是、這表示你得承擔 Peak 爆漿的影響
https://imgur.com/lVLH0b9
影片1、True Peak -0.3 dB 完全沒撞牆
https://imgur.com/JjEWgCo
影片2、True Peak 2.0 dB 十分超過
https://imgur.com/DTDQhhs
CD 音質對照組、 True Peak 0 dB 但一點 Headroom 都沒有留
BTW Youlean Loudness Meter 裏的 DR 值因為是 RT mode
是以 3 sec 區間的 short term 所以只是歌曲結尾的數據在這沒有參考價值
但在 Chrome 看 YouTube 乃 Shared mode 數據會進到 Windows Audio Engine
APO CAudioLimiter 的限制振幅是 0.985(-0.13 dB),所以用原始音量播放超過限制
的部分都會被削
影片1應不會受到影響,但影片2的影響大、因為是非線性失真所以聽起來應該會很糟
這也是為什麼 YouTube 必需使用 Audio Normalization
因為有損音頻因為壓縮與量化+可能的抖動,對於高響度的內容(現在大部分都是)
如果不降下來的話就會受到非線性失真(削波/限制器)的影響
※ 影片2看起來比 CD 還多起伏,那是壓縮、量化的噪聲並不是更棒
而 Audio Normalization 是線性,負面影響十分輕微甚至於低過人耳感知
※
有興趣可以試看看
以 foobar 裝 YouTube Source,解進 foobar 的數據會是 32-bit 浮點數
此處的影片2因為 True Peak 2.0 dB,不但 Intersample 連 Sample 數值都超過 ±1
很適合當樣本來對照
https://imgur.com/YSNBV0M
原始數據 無 DSP 以獨佔模式送進 DAC
原始數據 音量 -3 dB 以獨佔模式送進 DAC
原始數據 無 DSP 以共用模式或 DS 送進 Windows
原始數據 音量 -3 dB 以共用模式或 DS 送進 Windows
原始數據 進行 Dither 以獨佔模式送進 DAC
其差異除了音量大小,實際上因浮點數大小超過 ±1 而會在不同的地方產生不同的變化
但如果 DAC 是 Studio 或 HI-END 級,有 Headroom 保護的話在獨佔模式就沒什麼影響
※
另外因為 Decoder 可解出浮點數,表示如何處理 16 or 24-bit 之下的資料會有影響
雖一般會統稱 Dither、但實際上是 Dithering、Truncation 與可能的 Noise shaping
但 foobar DSPs 的 Dither 應該都是 Dithering with Truncation
所以無法與 Noise shaping 做良好的結合
推薦兩個可用的 VST plug-in
http://mda.smartelectronix.com/
應該是能掛 foobar 的 free VST Dither 最佳解
且功能完善支援多種抖動方式及 Noise shaping
但因為 UI 相容性的關係,只能掛在 VST Wrapper 有點麻煩
https://www.stillwellaudio.com/plugins/psycho-dither/
Psycho Dither、評估版但沒鎖功能
這其實比較適合低碼率的音頻內容,Psycho Power = Noise shaping 的強度
建議先從 1~4 試起
另外要不要 Upsampling 再進行 DSP 又是另一種考量
如果要進行 Noise shaping 個人建議要升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