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為何本田的飛機能成功?MRJ卻苦苦掙扎?

作者: rgx (teddybear)   2018-02-24 08:02:28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manufacturing/29332-2018-02-24-05-00-20.html
日經新聞 杉本貴司 古川慶一
本田的商務噴氣式飛機「HondaJet」2017年的交貨量登上了該級別的全球冠軍。雖然飛機
的大小和市場不同,但與屢次延期交付的三菱重工業小型客機「MRJ」相比,HondaJet的
表現十分優異。為何本田能夠跨越飛機行業的高門檻,取得好成績呢?
2月21日,「如果要比喻的話,我想把HondaJet比作空中跑車」,HondaJet之父藤野道格
如此表達了喜悅之情。
可搭載7人的HondaJet最特別的地方是引擎安裝于主機翼上的獨特設計。和引擎安裝于機
身上的競爭機型相比,HondaJet的室內空間更寬敞,噪音也更小。在全球的飛機廠商中,
本田是唯一一家自主供應噴氣引擎的,燃效性能比競爭機型高出2成,最高時速也高出1成

https://zh.cn.nikkei.com/images/2018/02/0223/0223-19-1-L.jpg
此外,本田自主構建了銷售網絡,從美國飛機企業挖來銷售負責人構築了銷售體制。此次
在北美市場的優異表現將HondaJet推向小型商務飛機的全球之首,然而藤野頻繁前往的卻
是亞洲市場。2017年在泰國交付1號機,2018年1月底在中國廣州設立了銷售和售後服務中
心。藤野帶來「空中跑車」的概念,欲在有望的中國市場發起攻勢。
HondaJet的研發開始於1986年。最初只在研究所的一角啟動業務,也沒有確定業務化的時
間,只是在積累開發經驗。到2015年底交付第一架飛機的30年內銷售額一直為零。
https://zh.cn.nikkei.com/images/2018/02/0223/0223-19-2-M.jpg
HondaJet的研發資金並非十分寬裕。在本田業績惡化的1997年,藤野與時任社長川本信彥
直接談判,讓研發團隊得以保留,不過條件是「不以業務化為前提的研究目的」。真正決
定業務化並投資建設首個工廠是在2006年。距離開始研發已經過去了20年。
縱觀日本的噴氣式飛機行業,2008年決定業務化的三菱重工業MRJ發生了5度延期,交貨日
期比原計劃推遲了7年之久,遭遇了危機。即便如此,從三菱重工決定業務化到今天也只
過去了10年時間。在飛機行業,完成商業化需要10年時間很正常。本田從決定業務化開始
,用了9年時間實現了商業化,但在此之前經歷了20年的摸索時期。
僅從現狀來看的話,兩家公司的業績的確是一明一暗,但本田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成了第一
個獲得美國當局許可的日企,第一架飛機的交付比原計劃推遲了5年。飛機的開發延期本
來就是家常便飯。美國波音的中型飛機「787」也曾7度延期。要邁過跨行發展的高門檻,
必須要有忍耐精神。HondaJet成功的背後是技術人員重視「樂趣」,以及從創業一代流傳
下來的「新業務忍耐培育法」。
看似順風順水的HondaJet現在還沒有實現盈利。2017年4~12月的營業損益為虧損300多億
日元。儘管交貨量出現增加,但在服務等方面實現盈利仍需要一段時間。飛機業務尚未步
入正軌,本田還需要再忍耐一下。
作者: JFNfrog (蛙)   2018-02-24 09:50:00
本田精神
作者: chewie (北極熊)   2018-02-24 10:06:00
除了一樣是日企以外 兩機型完全不同吧
作者: c918 (━━(゚∀゚)━━)   2018-02-24 11:22:00
機型跟用途都不同這樣也要比較?不說日經我以為是台媒的
作者: asosan (清水の舞台)   2018-02-24 12:57:00
大小差很大 技術層面不一樣吧
作者: summerleaves (內湖全聯先生)   2018-02-24 13:01:00
HondaJet幾乎都是在美國做的 這很不一樣
作者: domago ( )   2018-02-24 13:12:00
工廠在美國啊
作者: cgy (北台灣東部丘陵線籌備處)   2018-02-24 16:22:00
Honda 也花了10來年只是MRJ 90人座 燒錢速度一定比4人小飛機快就看後面有沒有足夠銀彈可以燒,取證後要怎麼賣也是挑戰
作者: borriss (松)   2018-02-24 22:30:00
原來本田廣告上停在十字路口的是這台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