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508字
李商隱x令狐綯
除了人名與人際關係外都有改編。
後來的人提起他時,總不會遺漏兩句考語:忘恩負義、一生漂泊。
他其實是知道的,但就是知道了,也只是一笑置之。
與那人之間的事,只要他們之間懂,其實也就足夠了。
*
與那人少年時相識,並受到他的父親賞識。原先也想成就一番功業,卻是為了那人,
做了自己從來沒想過的決定。
當代吏部尚書、檢校尚書右僕射、彭陽郡公,不但舉薦他入仕,也是他的恩師。不但
資助他的生活,更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遊。大丈夫寒窗苦讀、所為何來?為了攀上這個
高枝,他可說費盡心思;最後放手,卻總是被那個人埋怨:怎麼能連一些留戀都沒有?
子直--是郡公的幼子。他總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他們少年相識、也知道彼此的心意
。就是不能將這樣的心思表露於外,但至少他們能夠相守。老人家幾次要安排他外任,總
是子直攔著。義山在長安不挺好的?作為幼子,總有些任性的權力。老人總是無可奈何地
,卻又像是看透了什麼。
「你這是在耽誤他啊。」
老人總是欲言又止,最後以嘆氣作結。但他們那時實在太過年輕--年輕到不願去想
未來,年輕到只是貪圖著現在。
他寫了許多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意,這樣的心意是不能明說的,但總要說明白才好。於
是總有人猜測著他愛慕的究竟是哪家閨秀,也總是有人探問、很願意為這位未來的新貴人
牽一牽紅線。
他只是一笑而過,然後寫下更多詩句,只寫給那個人。
*
然而,這樣的年少輕狂終究有盡頭。彼時朝局動盪,老人掛心著家族的未來,非得要
他的那個人迎娶李氏之女。那個人自然是不願意的,但父親少有的疾言厲色,卻也讓他深
知--自己先前的自由,只是這個老父一力護持。然而,現在輪到他了。
輪到他繼承父親的地位,令狐氏的權勢。也輪到他為了家族作出一些犧牲,留下一些
遺憾。
但那個人說,自己怎麼能辜負於他?他的那個人甚至想著,是不是把家主之位讓給庶
出的兄長,也惹來老人的一頓怒斥。
他卻知道自己的心--怎麼可能坐視那個人苦苦掙扎、甚至抱憾終身?於是他只好變
得放蕩無行,讓老人有藉口把他謫出長安。又為了讓那個人斷念,他選擇在老人故去後,
投入向來與令狐氏對立的王氏門下。
他想著就傷一次那個人吧,就是恨他,也比遺憾強。果然,他在數年後聽說了那人迎
娶李氏千金。他所投靠的王氏,其實並沒有得到幾年好光景,當時的人訕笑他短視不智、
忘恩負義。他從來不往心底去。
他在意的,從來只有一個人。
就算是被恨也無所謂。
然而,世事畢竟不總是如他所想。
*
他的名聲太壞,那人也迴護不了,總是在各地漂泊著。他其實沒有什麼,只是那個人
實在放不下。不管他走到哪裡,書信總是在他安頓好的同時抵達。那麼千山萬水,執意要
抵達他身邊的思念,落到書信上,卻只能是平平淡淡的幾句,是否平安,是否康健。是否
思念,是問都不好問的。是否歸回,那人就是問了,他也只是用言詞閃避,或者根本不答
。
那人偶爾思念得狠了,便在信裡寫下「憶及過往剪燭西窗」之類的語句。讀了這樣的
信,他也只能擱著,連寫點什麼當作回信都難。一則身分不合適,一則,要在信上說些什
麼?
說得再多,無非相思。但相思是不好寫下來的,那就不寫罷,他是這麼想。
*
之後,他選擇去了巴蜀,去當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他不是沒有想過巴蜀之遙,但他
卻也不能否認,自己想過是不是去了那麼遙遠的所在,就能夠讓那個人斷念。
對他來說,思念並不辛苦;但知道那個人肯定是苦的,他也就是苦的。
「參軍,京裡有信來。」
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他下值回到自己賃居的小院,跟著他的伺候人趕緊遞上書
信。他就是不問也曉得,是那個人寫信來了。離那個人遠遠的,就是有這點好處,他有些
心不在焉地想。就是他急著想看信,最多也就是被說趨炎附勢之輩,而不是讓那個人看見
他的思念,又為他牽掛憂愁的。
坐到窗邊的胡床上,他很快地拆了信。配著雨聲,他讀著那人問候他安好,問候他的
起居。談起朝局,說了一個職位正苦惱著要由誰來擔任。想起他的文采風流,雖是委屈了
些,但仍想徵詢他的意思。
唉呀。他苦笑著,這人是怎麼了?就這麼十幾年過去,仍是這麼孩子氣的。他很快地
扯過紙箋,聽著窗外的雨聲,一字一句地斟酌。
子直賢弟如晤:
不見賢弟十餘年矣。聽聞舉薦校書郎事,不勝感激。惟兄魯鈍愚頑,年少時有負節帥
提攜教誨、青年時仍不知返,失德無行。如今馬齒徒長,昏聵無能。且離京日久,恐進退
失據,有愧職守,有負所託。聞賢弟仍憶及昔日剪燭西窗,念節帥昔日照拂,吾心甚愧,
筆墨無法形容萬一。
那人的身邊,是不能回去的。但要怎麼對他說?這麼十幾年來,他總是變著法子推辭
。總想著或許他該說得決絕些,但臨下筆時卻又總是狠不下心來。彎彎繞繞,也只能要他
過得好,不要再為自己牽掛。
兄到巴蜀已三載。雖來路艱險,但蒙柳西川公照看,任參軍職,身口衣食皆免求於人
。且巴蜀此地民氣純樸,風候宜人。思及愚兄年歲漸長,身衰體弱,已不堪流轉。或可安
居於此,歸隱山林田園。亦可於此地讀書賦詩,或啟蒙孩童,自娛惠人。即使無北遊之日
,無相見之時,賢弟亦無需掛懷。
有自京來者,告說弟婦賢敏且慧,兩姪聰達穩重;賢弟聖眷日隆、封邑進爵。節帥地
下有知賢弟顯達家聲,令狐氏繁盛不絕,必感大慰。兄雖不肖,仍同感幸甚。
重新撿看了那人的書信,其實無非就是期待他終有一日能夠北返。但要怎麼樣對那人
說?前段好不容易寫了「即使無北遊之日,無相見之時」,但想著他讀來會有多傷心,便
又塗銷抹去了。一封信讓他苦惱大半夜,只得筆鋒一轉,談起這場陪他苦惱了一夜的秋雨
,與相思。
巴蜀之地雖好,但多雨多霧,秋後更難見晴日。此時窗下覽信,窗外仍秋雨連綿,院
中小池亦見水漲平岸。巴蜀如此,京中當更見秋涼。賢弟見信時,應已進隆冬。賢弟國之
棟樑,望善自珍重,勿以愚兄為念。
義山頓首
九月十日夜,於蜀地秋夜。不見月明,只雨聲入耳。
蜀地多雨,所藏書信因濕氣深重,多有霉變蟲蛀、腐朽破碎而不堪
展讀者,日前已一火焚之。佛家云:免除罣礙,想來不外如是。
這一生,是不會再見那人了。就著微弱的燭光,他看著紙上未乾的墨跡。也不曉得過
了多久,他聽著窗外雨勢漸弱、雨聲漸休。
然後,這場雨才終於停歇下來。
--------------------
一直很想挑戰「信件」這個分類,想來想去決定用〈夜雨寄北〉來試試看。結果挑戰
果然是在信上(躺)應該還是有點怪也很芭樂但是我盡力了(之前還搞錯字數)(噴淚)
。
還是要說明一下,因為故事需要,所以改編的部分有:
‧李商隱還是有娶妻的(王氏小姐)
‧按正式的記載,李商隱還是有向令狐綯求援
‧燒信是我另外加的(招認)
‧真正寫信應該不會稱呼當時已經官很大的令狐綯賢弟
應該需要解釋的地方有:
‧節帥=節度使,令狐綯之父令狐楚的確做過節度使,所以這樣稱呼他
‧柳西川公=柳仲郢,最後是他召李商隱入蜀擔任參軍(不過李商隱並未在四川終老
)
大概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