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恕刪
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給您
我在兒子11M時,開始兩份工作
因此兒子是隔代教養(一週外祖父母;一週曾祖父母)
之後我一直都有再注意他的動作跟語言,語言明顯較慢
我自己主動詢問過多位醫師,醫師要我可以等到兩歲再評估
雙方家人包括我老公完全不在意這個問題
因為他們認為我兒子可以聽得懂大人說甚麼 且會去執行
舉例來說 我媽媽跟我兒子說"你跟爺爺去泡茶"
我兒子會拉著我爸爸去指燒水的茶壺(要我爸拿)再拉著我爸爸去指飲水機(裝水)
然後拉著我爸去瓦斯爐那邊指瓦斯爐(煮水).......等等一連串動作
他都是拉著人加上一指神功完成
最後兒子兩歲時,不顧雙方家人態度查了評估中心的資料去醫院掛號~幫兒子做評估
果不其然評估出來 語言僅一歲一個月 認知在標準內,精細動作,大動作都慢
醫生解釋時表示因為語言慢 可能評估粗細動作時,聽不懂指令 評估出來就慢
因此應該要從語言方面下手,其他方面應該就會帶上來了
而語言方面醫生認定是隔代教養導致刺激太少
(評估+聽報告時,醫生都認為我跟兒子講話的方式是很OK的)
之後開始語言治療,經過語言老師修正教養方式,我才了解到,並不是刺激少的問題
是他根本不需要"開口說話"
語言老師說動作也是語言表達的開始
但是他只需要"動作"就能表達,根本就不需要"開口說"
就從最基本的"抱"開始
兒子只需要兩手張開開向著家人 ,不論是誰都會主動去抱他
吃東西也是,當他想喝牛奶,只需要拉著人,去比他的奶瓶,就會有人泡牛奶給他喝
出門也是,拉著人到門口指外面,就會有人帶他出門
語言老師要我從"抱"開始,強迫兒子除了舉兩隻手向著我們之外還要加上"抱"
才抱他(不需要每次都做到,但是基本上盡量做到才抱)
等到"抱"這個字他願意說之後,開始加長必須說"抱我"
"抱我"可以之後,再加長必須說"XX抱我"
這時候很好笑,因為幾乎是我在執行,所以兒子開始對所有人喊"媽媽抱我"
我們會一直要糾正他,他會開始鬧脾氣(因為他認為他說了為什麼得不倒)
老師說沒關係,就先抱起來 並且糾正他一下 不對喔!是"XX抱我"
就這樣所有事情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再慢慢拉成句子
像要喝牛奶,先說"ㄋㄟㄋㄟ" 再說"喝ㄋㄟㄋㄟ" "要喝ㄋㄟㄋㄟ""我要喝ㄋㄟㄋㄟ"
大概就這樣慢慢的訓練加上我不顧雙方家人想法讓他去托兒所
(我有問過醫生,醫生說去托兒所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他第一次評估(兩歲) 語言一歲一個月確認遲緩;粗、細動作懷疑遲緩
第二次評估(兩歲十個月) 語言兩歲半懷疑遲緩,粗動作懷疑遲緩(幾個動作不會)
第三次評估(三歲八個月) 僅作第一階段簡單評估,第二階段詳細評估還沒做
不過醫生表示看起來已經是完全跟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