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晚安:)
最近恰好在版上看到幾篇文都提到對於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擔心,
也有媽媽/爸爸來信詢問,所以簡單寫一篇與大家分享。
【自閉?亞斯?怎麼稱呼才對?】
首先對於名稱說明一下:
臺灣目前精神科最廣泛使用的診斷準則是DSM系統,
在最新版(2013)的DSM-5中,
把過去的「廣泛性發展疾患(PDD)」這個大類裡的「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等數個診斷,
合併為「自閉類群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再使用一些分項來註記疾病表現(如:嚴重度、是否伴有智能問題等),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看到「現在已經沒有亞斯伯格症了」這樣的說法,這是對的。
這樣調整的意義在於把自閉特質視為是光譜、連續的概念,
亦即這一類的孩子都在光譜上的某一點,只是輕重不同,
沒辦法真正切出區辨「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的那個點。
這種用連續性的概念重新思考「疾病」與「正常」的差異,
也是目前看待精神科相關診斷的趨勢,個人是很認同的。
【所以,自閉症是什麼?】
自閉類群疾患的關鍵缺損一是社會互動,二是行為,
前者指的是在互動中缺乏情感的同步,
例如:缺乏眼神接觸、缺乏用手指指點(pointing)或看相他人指點或視線的方向、
沒有跟人家互動的意圖或能力……等;
後者指的則是刻板重複的行為,
例如:出門一定要走某條路、東西一定要照某個方式擺、做事一定要依照某個順序等,
另外也包含自我刺激行為,像是轉輪子、原地自轉、盯著燈看等。
然而並不是「出現這些行為就是自閉症」,
就像A可能堅持沒洗澡不能上床,B想事情時喜歡敲頭,但他們很可能都不是自閉症患者,
在判斷「是否達到異常程度」時就很仰賴醫療人員的專業了。
此外在過去的診斷中是用「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來區分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
但在現行自閉類群疾患不再這樣分,
主要是因為研究發現,
過去無論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或自閉症,他們的核心缺損都是相似的,
亞斯雖然在語言發展上沒有遲緩的情形(如:跟一般孩子一樣在一歲多就出現口語),
但是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上卻經常還是有困難(如:聽不懂反話),
因此才取消了兩者的區別。
【怎麼知道我的孩子是不是自閉症?】
關於自閉兒的評估,
雖然有研究指出較典型的自閉特質在襁褓時期就可觀察出端倪,
但一般而言因為幼兒表現的干擾因素太多(如:評估時剛好累了、病了…),
一些現象的成因區辨也很困難
(如:不看人可能是氣質問題、視力問題、注意力問題,甚或對該名對象的排斥等),
還要考量兒童發展階段
(如:3歲前本來就以單獨遊戲居多,很難區辨是否「缺乏互動興趣」),
因此在診斷上會需要很詳細的評估,
甚至很多時候除非特徵很明顯,
不然也只會得到醫師或心理師一句「無法排除XXX的可能,建議持續追蹤」。
拉雜說了很多,重點是建議各位爸爸媽媽,若是擔心就帶去給醫師/臨床心理師看吧!
在此整理小小孩適用的評估/諮詢管道:
1) 健兒門診打預防針時問小兒科醫師(優先)
2) 早療門診-有些醫院是獨立單位,有些是附屬於小兒部或復健科
3) 兒童心智科/精神科-認知、情緒、語言、人際互動、整體發展...等
(這類科別原則上都有臨床心理師,而小小孩其實臨床心理師就可以做全面評估了)
4) 復健科-粗動作/細動作/語言發展
在這邊一定要大推一下8/26駐板牙醫的文章「鍵盤牙醫可以告訴你和不能告訴你的事情」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440564699.A.B0D.html),
重點:依據法令,我們無法在沒有實際看到患者的狀況下執行任何醫療行為,
包含回答關於診斷的問題。
因此,我可以寫這種文章告訴大家「自閉類群疾患的核心缺損」,
但是無法回答「我的小孩有OOOXXX的狀況,他是不是自閉症?」,
這種問題絕對只會得到「請去找醫師」的回答,還請各位見諒。
最後的最後,想囉唆地提醒大家,
每個孩子發展進度不一,不要過度擔心,
開心的爸媽才能帶出健康愉快、富有安全感的孩子!
希望大家都能享受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