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爸是德國人,媽是台灣人,因工作關係寶寶在美國出生至二歲時才返德短居上幼兒
園,近期即將返台居住。
父母在寶寶出生後堅持以自己的母語也是最標準的語言跟寶寶溝通。父母雙方則是以英文
溝通。
在聽的部分,三種語言似乎持續性的平等的發展,當然因為二歲以前跟媽媽長時間相處,
中文理解能力較好。
其中德文聽力曾發生有趣的變化,在一歲時回台一個月期間德語退化了。發現第一週跟爸
爸親密視訊,但到第四週打聲招呼就沒興趣再通話,合理懷疑因為聽不懂才想離開。
而英文聽力比較難檢視,但有次爸媽在討論該剪寶寶的指甲了,注意到寶寶下意識的檢查
自己的指甲,這時寶寶是二歲。
在口語的部分
寶寶五六個月第一發音字是邊哭邊說德文的「不」,可能是巧合發音
寶寶逐漸會說媽媽,連爸爸也叫媽媽,直到ㄧ歲後才會叫爸爸。但接觸德語環境後又從中
文的ㄅㄚㄅㄚ轉發德音ㄆㄚㄆㄚ。
快ㄧ歲時,第二個發音字是英文的「Ball 」,之後是「Car 」,以及滿足他吃王需求的
「More」 。是的,父母不曾教過的英文既然是強勢語言,而且受年長鄰居玩伴的刺激
更強化他的英語能力及行為能力。
但到二歲後,因處德語環境及幼兒園的刺激,開始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轉化,除了原本會
說的英文單字轉德文外,在2Y2M時開時2-3德字組合。一個月後,在玩的過程中竟嘗試運
用僅懂的單詞與連接詞(及,然後)完成了半個小時的德文巴拉巴拉無間斷演說。
中文發展方面,一歲二個月回台前會說「這個」,之後會說「肉肉」。二歲後開始會從重
覆學習發音到記憶運用,「燈」、「看」、「開」、「橘子/蘋果」、「手手/鼻子」等。
當然常會發生德文夾雜一個中文單詞,通常該單詞比德文好發音,又或者R/S音的學習遲
緩,及與同齡單語學習兒童發展慢等,這都因為受多語學習的影響。
2Y4M時已經理解語言系統的不同。有一次發現請寶寶去找爸爸擦鼻子,寶寶轉身喊爸爸,
鼻子...但似乎察覺不對改對爸爸說德文的鼻子。
如果說1歲是寶寶的學走展現關鍵期,那我會說2歲是語言展現的驚人期。當然語言學習是
長期的累積,從胚胎到成人不斷的擴充精進。
有朋友10歲隨家人移民至美國,初期完全無法理解上課學習,直到大學才可融入當地文化
的語言表達方式。而現在中英文都保有母語般的腔調及聽說讀寫能力。
可貴的是在美期間他仍大量閱讀中文小說漫畫,與台灣親友運用社交網路平台保持互動,
台灣在地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幾乎讓人以為是從台灣來的留學生。
結論是環境與家人同儕社交刺激是語言學習發展的至關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