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這兩件事都處理好了,還去參觀產房和參加媽媽教室,心得一併寫在下面,
供在美國生活的媽媽們參考。
※ 引述《mscmrsc (肥宅)》之銘言:
: 標題下得有點爛,請大家多包含,
: 我現在滿32週了,目前旅居美國,
: (原本好想回台灣過年的啊啊啊~孩子生了後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台灣啊.....)
: 也有醫療保險。
: 想要請教也在美國生活的媽媽們一些問題:
: 1. 美國小兒科醫師選擇
: 婦產科給我的手冊是說懷孕滿七個月後要開始找小兒科醫師,
: 請問大家真的有一次選定好幾個醫師,然後一個一個約面試嗎?
: 如果有的話,這樣的面試要付費嗎? 還是要打電話問保險公司呢?
: 我也上網看了很多面試小兒科醫師的文章,
: 所以約了面試以後就是和醫師聊聊彼此的理念合不合這樣嗎?
: 我其實對小兒科醫師還沒什麼想法.......感覺約了面試後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 想問問也在美國的媽媽們,有沒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 或是有什麼事情是我在找兒科醫師時一定要注意的呢?
在上網看了當地小兒科醫生評價,又對照自己的保險公司提供的名單,
我和外子選中一位醫師,她評價不是最好,但學經歷都很不錯。
然後約了面試,不用額外付費。
當然我也上網作了功課,看大家都會問哪些問題,注意診所哪些細節,
這些資訊google即可。
當天有提前十分鐘抵達診所,
看一下環境整潔以及生病和健康的兒童是否有分開的候診區,
診所本身不怎麼華麗,但是看起來生意很好,病人很多。
診所助理帶我們進單獨診間,問我們基本資料後,就換醫生來自我介紹以及診所介紹。
其實這些醫師也很專業,我問卷上的問題還沒問出口,
他就已經回答得差不多了。
我覺得很不錯的地方是這診所除了有分病兒和健兒候診區外,
還有新生兒候診區,專門保護還沒什麼抵抗力的新生兒。
然後不但有same-day appointment,也有after hour的聯合門診,
當然還有護理師諮詢專線以及24小時oncall的兒科醫生專線,
另外也全力支持媽媽親餵。
我們額外問了嬰兒搭長途飛機的問題,
他建議等到寶寶六個月後,打了幾隻基本的疫苗有了抵抗力後,再搭飛機比較好,
但他也建議要在八個月之前,
因為八個月到三歲這個區間的寶寶處於非常難控制的階段XD
如果要選定這個醫師,也不用什麼手續,
去醫院生產時跟護士說醫生的名字即可,
等寶寶出生後醫院會通知醫師來檢查寶寶,
如果醫師當天休假,會請診所其他醫師來檢查。
老實說醫師本人不太討喜,他態度親切但是說話很快很像鴨子,
但這和他的專業無關,
那至於寶寶和他的互動怎麼樣,因為寶寶還沒抱在手上,無從觀察,
在和外子討論後,我們就決定先選這個醫師,
等寶寶出生後觀察實際看診情況,再決定要不要換醫師。
不過先前板上媽媽們給我的建議也很準確,
像我和外子這樣沒堅持什麼特殊育兒法(例如自然療法或拒絕疫苗)的普通家長,
其實只需要一個可以溝通的醫師就好了。
當天醫師還送了一本和新生兒有關的書給我,現在正在努力閱讀中。
: 2. 保險給付的電動擠乳器
: 我目前的保險有100%給付電動擠乳器,上次問了婦產科醫師的助理,
: 她說32週後再申請就好。
: 今天打電話去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給了我兩家廠商,叫我跟廠商聯絡,
: 但需要請醫師提供prescription
: 請問大家申請擠乳器的流程也是這樣嗎?
: 在擠乳器選擇方面,
: 我看美國的媽媽好像都選Medela pump in Style 或是 Spectra
: 請問大家比較推薦哪一款呢?
: 謝謝~
雖然說保險公司叫我去跟婦產科醫師要prescription,
但是我後來沒去要。
因為有板友媽媽推薦我一家供應商,正好也是保險公司提供給我的供應商之一,
我就上他們家網站點一點,選擇我要的擠乳器後,上傳保險資料和醫生名字,
就坐在家裡等收貨了。
因為供應商會自己去連絡診所要prescription。
我最後選了Medela pump in style advanced,還不知道好不好用。
我大概是33週時處理這件事情,並沒有等到36週。
所以保險公司出險也滿快的。
另外提供參觀產房和媽媽教室的心得。
其實我們是先選定醫院,等到34週時才去參觀產房。
主要是為了瞭解check-in動線,怕到時候慌了手腳。
不過也有滿多參觀者是才剛懷孕,還沒決定要在哪裡生,到處參觀產房。
我覺得在生產前先去參觀產房的確滿好的,
因為醫院的有些入口晚上可能會關閉,
所以先了解一下車要停哪裡,那個入口一定會開,其實是很重要的資訊。
等到入院後,產婦會先被送去觀察室,看看達到待產標準了沒,
如果沒有的話醫院會叫你回家,如果達到了就送進L&D待產。
這家醫院的L&D不大,床看起來像變型金剛,產婦可以坐著生,目前還有點難以想像。
開刀房就在旁邊,有狀況的話也是馬上就可以推進手術室。
有趣的是L&D區附近有小廚房,裡面提供energy bar和水果,可以自行取用。
他們鼓勵產婦在待產時要進食,但是不要吃太多還有吃太油的東西,
因為晚一點都會吐出來(這樣真的要進食嗎?)。
所以我想應該是怕陪伴者肚子餓吧XDD
生完後會被送去一般病房,都是單人房,也有浴室,看起來很溫馨。
那沒什麼狀況的話自然產後24小時就出院了,剖腹多待兩天。
醫院有供餐,主要陪伴者也有得吃。
接下來是媽媽教室心得。
之前看到板上媽媽們對於媽媽教室的想法,好像都偏向廠商宣傳性質較多。
但我們在美國上的媽媽教室就真的是上課性質。
我沒選擇childbirth class,因為要$80USD,而且要上八個小時,
想說線上的教學影片看看就好,因為生產時會有醫護在旁指導。
我選擇參加嬰兒照護和母乳教室,一對夫妻$20USD,四個小時的課程。
因為我們這裡沒有月子中心,生完後回家就真的要自己來了,
還是先系統性地了解新生兒照護比較重要。
參加的都是新手父母,大家學怎麼包嬰兒,餵奶換尿布,
都是一些很基本的觀念和照護。
因為還沒開始照顧孩子,我也不知道這些資訊到底實不實用。
不過我覺得這是讓另一半參與的大好機會。
我和外子上完課後就開始擬定作戰計畫,雖然說到時還是得要且戰且走,
但兩個人討論後有共識,感覺就沒這麼可怕。
以上就是最近跑來跑去得到的資訊,
之前在板上得到很多版友媽媽的回應,
想說自己也來貢獻一點資訊好了,
在美國生產感覺真的有點孤立無援,
希望以上的資訊也可以幫到大家。
另外想要和從PO文內容猜出我們夫妻真實身分的朋友說一下,
我們在社群媒體上沒有透露出我們即將要有寶寶的事情,
直到寶寶抱在手上之前,我們都不打算說,
如果你是我們的好朋友,其實不過問這件事情,我們會比較感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