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在1歲9個月的時候,因為一些陰錯陽差
進入醫院的復健科
接觸了醫院的兒童發展評估
起初只是因為婆婆懷疑我兒子的走路狀況
到復健科後,復健科的醫師在整個評估我兒子的過程中
覺得他有點過度活潑
在診間完全無法安靜下來,甚至亂衝亂跑
那天我在上班,臨時中途跑過去診間看
醫師請我安排兒子去做過動的評估
其實我之前曾經有懷疑我兒子是不是過動
但是因為我是第一次養孩子
也看了很多教養書、還有自己在工作上面的時候所得到的一些人類行為發展的知識
我也常常告訴自己,是孩子的氣質問題
我的孩子在出生一天,就在生產醫院的嬰兒室裡面出名
是出了名的急性格,護理師不好意思的說著
我兒子個性很急,沒立刻滿足需求就會哭的呼天搶地
我自己在親餵的時候也有發現,因為剛生完奶量不足的時候
兒子總是會生氣撇頭然後大哭大鬧
個性十足的倔強、很拗
回到家也是一樣,只是差在能夠分辨哭聲以後比較不會焦慮
當時也一直告訴自己,這是孩子天生的氣質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發現他沒有耐性、持續力不夠、愛哭鬧
對於新的事情感到新奇但很快就結束
我也一直覺得是氣質問題
畢竟,孩子氣質從天而來,我自己小時候也是個皮蛋難帶的嬰兒
我想著三歲之後再來看看狀況好了
這次的經驗,我覺得過程很不錯
也想告訴各位父母,如果醫師評估說希望他可以先進入評估系統的話
真的不要擔心也不要猶豫
我們不是專業人員,我們在孩子面前都只是父母
讓專業的第三人看孩子的發展,可以得到更多啟發
醫院的評估排程可快可慢,有時候剛好你遇到的時間很多人要評估
那就要稍等一陣子
我這次大概等了兩周左右,不會太久,自己覺得還算合理
而且也可以給兒子一些事前機會教育
打打預防針,讓他可以接受有這些專業的醫師治療師們會碰他、要求他做事情
我的過程大概是兩個半天就完成
一個半天是請職能治療師、醫師、心理師、社工師做評估
另一個就是眼科、物理治療師評估
職能治療師:針對孩子精密動作,依照他的年齡應該達到的目標評估
過程中,治療師會用半遊戲跟問句的方式來評估孩子
像是我兒子的年紀應該要能夠疊高六塊積木,但我兒子就不愛玩積木
所以就要從其它的方式下手
治療師很有耐心引導孩子,中間穿插詢問一些家裡的教養情形
醫師:醫師的部分就會像是問診一樣,但我這次遇到的醫師蠻親切的
而且因為平日人比較少,醫師問診速度很慢
我兒子也跟醫師玩得很開心
心理師:心理師的部分跟職能治療師的過程有點像,但比較像認知部分的確認
會拿著一本評估的工具,示範動作後請兒子模仿跟辨認
像是顏色、重量、大小的辨認
社工師:社工的評估就比較熟悉了,主要是社會心理的評估
這部份我兒子暫時先由別人帶著
然後我單獨跟社工談
眼科;因為我兒子年紀很小,所以根本無法問一些東西
醫師拿著一個玩具要我兒子操作
然後看了一下他的眼睛構造,意外發現我兒子當時正在過敏(哈哈)
物理治療師:大動作的協調度還有穩定性,會用較大的工具(球、呼拉圈)等等來做評估
也會問媽媽一些平常的狀況
還帶著我兒子去走復健的樓梯觀察他走路的情形
對於大人的指令服從程度也會放入評估裡面
說真的,帶著兩歲屁孩做評估真的超級累
尤其那時候懷孕初期整個累到炸開
婆婆不想來評估,只能我一個人帶
騎摩托車趕著到醫院然後再騎車回家,我兒都睡死了
報告結果要等一個月才能出來,但是我心裡大概有些底
因為過程中專業人員會針對不足的部分提出建議
像是我兒子的一些精細動作、指令的給予還有辨認等等
其實都還算正常範圍,還沒落後很多,只是可以給與更多刺激
建議父母跟主要照顧者可以在家裡多練習
走路的部分也是給了一些建議,因為我兒子的腳有點歪歪的
治療師也給了我們功課,回家可以多讓他走斜坡去平衡一些肌肉
醫師在診間一直強調,除非真的很明顯的障礙
不然不會在2歲就給甚麼診斷
很多功能都會慢慢培養,只要父母親多用心就好
我的想法是,如果真的有需要走入評估的系統
這並不是世界末日
而是孩子成長的另一個開端
如果只是父母親的害怕、擔心而讓孩子失去一個改變的契機真的很可惜
真的發現有些落後,我們可以知道怎麼去做改變
早期發現的效果真的很好也很快
評估的專業人員應該要有聽力治療師,但因為我兒子固定有做聽力的追蹤
所以就省去一個過程
先跟大家提醒一下~
另外語言的部分,因為我兒子真的太會講話
所以醫師也沒有針對這個部分安排評估
說個兒子的笑話給大家聽聽,平衡一下這篇的氣氛
有天婆婆帶著兒子逛公園,全程讓兒子走路沒有坐娃娃車
結果快到家的時候,兒子忽然看著婆婆說
「腳超級酸」讓我婆婆笑歪了腰
有天兒子吃飯的時候,又看著婆婆說
「小孩子好疲憊喔!」我婆婆瞪大眼睛想說這個2歲孩子到底腦子想甚麼ㄚ!
最近哄睡孩子,有時候都會偷偷用手機
結果兒子都會發現,然後跟我說
「媽媽不要拿手機」「媽媽不要摸手機,放著」
我的兒子整個變成糾察隊囉~
跟大家分享一下評估的過程跟想法
希望大家不要遇到這樣的過程,但是遇到了就面對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