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擠奶忍不住想回文
我生產前有做了一些母乳的功課,但是因為沒有經驗,很多專業的分享或衛教知識其實不
是看得很懂,例如乳頭混淆、親餵瓶餵的差異、母嬰同室的目的及優點,
都是只有文字上的概念,但我其實不是很清楚實際上是甚麼狀況,
但當時看得懂的是,乳頭破皮、半夜塞奶發燒、寶寶脫水嚴重等等..
我有點被這些分享嚇到了,只覺得餵母奶好辛苦,也因此覺得不一定要餵母乳,
加上聽說母嬰同室太累了,所以我還算順利生產完後因為傷口痛就馬上拒絕母嬰同室,
也沒有積極餵奶,想說奶聽說不會馬上來,應該不急著這一兩天餵,
甚麼乳頭混淆好像也不是每個寶寶都會有,好像也是可以糾正的。
結果,我的寶寶在月中開始拒絕乳頭,
被寶寶拒絕、不能親餵的遺憾以及因為沒有寶寶吸而日夜擔心塞奶只好拼命擠奶的月中生
活讓我有點產後憂鬱,也因為生完後,母愛多了點而捨不得退奶,就這樣
我開始了很想親餵但只能幾乎全瓶餵的生活。
一直到現在寶寶快三個月了,我還在嘗試親餵,
而這些辛苦與感受是我當初做功課時沒辦法體會的。
我很後悔當初一開始應該要再多嘗試親餵甚至同室的。
我想如果我試過、但是最後仍失敗了,那個遺憾會少一點。
我支持母嬰是否同室應該要讓母親決定,但是在讓母親決定前,
建議能提供更完整的母乳知識,才能讓母親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
母乳之路也比較沒有遺憾。
我產前或是生產時在醫院得到的衛教幾乎都不到三分鐘,就念過衛教單張而已,
我也不知道我做了這些選擇可能會有甚麼影響。
我在網路上看到很多母乳的挫折,但是我想我沒看到的是更多成功哺餵母乳的親密感以及
這些媽媽付出了哪些努力。
每個媽媽要的不一樣,個性也不一樣,偏偏我是很重視親密感又比較願意忍耐的人,
所以我一開始做的選擇可能其實不適合我。
我不可能很幸運的在母乳之路沒有任何挫折,但也不一定會遇到那些可怕的狀況
但如果自己功課可以做的更足、或至少醫院的衛教可以更完整,媽媽才有辦法能做出不後
悔的決定啊!
※ 引述《samug (勿忘初衷)》之銘言:
: 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71017/1224106/
: 【放媽一馬】母嬰同室沒得休息 國健署將檢討政策(動畫)
: 2017/10/17 19:26 66076
: 親子同室政策可望調整。為提高母乳哺育率,衛福部國健署以增加產檢給付為誘因,鼓勵
: 母嬰親善醫療院所促進產婦親子同室;但國內最新調查發現,近75%育齡女性主張應由產
: 婦決定,或根本不需親子同室,剛生產完的媽媽坦言:「產後親子同室恐沒時間休息。」
: 國健署回應,近期將開會檢討親子同室政策,使其更人性化。
: 國健署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制度,迄今已187家醫療院所獲認證,其
: 中一項認證指標為24小時親子同室率,獲認證醫院收治的孕婦每次產檢可多補助20元。台
: 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不少產婦都抱怨生產完很累,醫院為達認證強推親子同室,
: 讓媽媽根本無法休息。
: 台女連今年四月針對近2千名20到40歲育齡女性,問卷調查產後住院期間每天適合的親子
: 同室時間,結果71%認為應由產婦自行決定,另有3.1%主張根本不需要親子同室,顯示約
: 四分之三不滿該政策,僅約25%贊同親子同室。
: 黃淑英指,不少推廣母乳哺育的國家,近年來已從積極促進改為支持,反觀國健署印製的
: 「母乳哺育教戰手冊」,不僅「教戰」用詞太過強烈,一翻開就提到母乳是媽媽與寶寶愛
: 的約定,暗示不餵母乳就是不愛小孩,且未教導產婦應如何讓嬰兒離乳等,對產婦造成太
: 大壓力,甚至加劇產後憂鬱症,例如她曾聽聞有產婦因產後憂鬱症,且本身無法哺育母乳
: ,承受太大壓力、身心俱疲而萌生輕生念頭,差點釀成悲劇,該手冊用字、內容早該調整
: 。
: 台灣母胎醫學會常務理事鄭博仁認為,哺育母乳好處多,但是否親子同室或餵母乳,應尊
: 重女性自主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說,有些產婦本身就不宜餵母乳,若寶寶
: 患乳糖不耐症也不適合喝母乳,鼓勵餵母乳政策應更友善。
: 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徐明洸表示,親子同室對產婦是否友善可討論,此政策除促進母
: 乳哺育,護理人員也可教導產婦如何觀察、照顧寶寶,仍有其必要。剛生完第二胎的產婦
: 呂小姐坦言,產後真的很累,若體力不支還硬要親子同室,根本無法休息,應視情況彈性
: 調整。
: 國健署簡任技正施靜儀回應,近期將召開專家會議檢討親子同室政策,使其更人性化,該
: 署規劃中的全新餵養寶寶衛教素材,內容會增加配方奶資訊,且不會刻意強調應餵母乳,
: 母乳手冊內容也將一併檢討。(蔡明樺/台北報導)
: 心得:
: 母嬰同室及母乳政策真的可以更彈性化一點...媽媽產後也需要休息(尤其第一胎那種陣痛
: 十幾小時的,根本都體力透支了,哪來的精神照顧新生兒),應該讓媽媽們自己決定哪種
: 方式,而不是透過政策刻意宣導「怎樣才是好的」,搞得大家產後壓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