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一旦養成,要花更多時間去改變。
第一胎孕期,我老公還拉著我去爬山,
跟他說了不舒服,他還覺得還好,根本不體貼,
對於產檢也不是太積極,
大家都只會說 「爸爸都是等孩子生出來才有知道當爸爸了」
但是孩子還沒出生之前,我還是決定要改變,
我們各買了一本超級嬰兒通,裡面有提到孩子出生以後的夫妻議題,
像是爸爸的想法:
「這不是我分內的事」,這是我們對「傳統父親」可預期的反應,
一個總喜歡將事情交給別人的傢伙。他有一個充分的理由不要去做那些無趣,
煩人的寶寶照料。
看到這傳統父親的比喻,我馬上就跟我老公說,寶寶的照料是兩個人的事。
書上有介紹那該怎麼辦:
爸爸負責某些特定的工作:採買,替寶寶洗澡,這會讓他感覺自己參與其中。
所以替寶寶洗澡就變成我老公的工作,在月子中心的時候,
我還推我老公上台練習,就這樣一路洗到我兒14個月還在洗。
還有分享一些爸爸或是媽媽的心境,
爸爸:
不要再批評我所做的事情了 (通常發生在媽媽標準比較高的時候,忍不住碎嘴)
對寶寶的想法被駁回時,我會覺得受到傷害 (大家都想要發表自己意見?)
寶寶又不是陶瓷做的,不會碎掉 (媽媽很焦慮Q__Q)
所以剛生完那陣子,我們夫妻倆的關係是緊繃的,
因為大家都正在學習如何照顧寶寶,
緊繃所以不小心口氣就差了,是很容易傷害到對方的。(互相傷害很恐怖)
在寶寶安全無虞的情況之下,讓對方都用自己的方式帶小孩不干預不指責,
跟我老公比起來,我反而是那個跟孩子玩一玩就睡著的媽媽orz 小孩還醒著XD
如果自身標準很高,覺得自己很強可以一手包辦也行,
不然就學著降低自己的標準,多多放手給對方做,可以就感激讚美,
沒有感激讚美也千萬不要批判!!!!
隨著懷上二寶,我的廢物能力又到達了新高,
只要老公在身邊,大寶要是便便了,肯定是叫老公去幫孩子水洗屁股,
在外頭也是老公去處理,我是在外面等候的角色。
最後,夫妻間的相處一定很不容易,
我們也是歷經了很多磨合跟還有諮商,持續在為這個家庭付出,
好好溝通真的很重要,找到一起維持家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