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 0~1歲 嬰幼兒發展 保母課分享

作者: andy780212 (andy)   2018-07-12 22:12:20
來談嬰幼兒0y~1y發展
照護是保障養的活 發展則是追求養的好
賴於台灣醫療體系所支撐 照護上幾乎都能輕鬆過關
但對於0y~1y的發展討論好像還是蓋上一些神秘色彩
相較於昨天有點嚴肅的主題
我們今天就輕鬆的來談0y~1y的發展到底怎麼回事吧
(今天內容比較多 可以分段假日慢慢看)
如昨天所說嬰幼兒這個階段成長變化極快
全身的感官器官如大腦手腳都得不斷學習與建立連結
學者們在這個基礎上把發展分成四大類
1.身體上的動作(粗/細動作)
2.腦袋的認知能力
3.語言溝通
4.社會情緒
身體動作和語言溝通由於寶寶健康手冊都有詳細且完善的內容
爸媽們跟著它後面的家長記錄事項就可以很完整記錄寶寶的發展了
我們就不贅述太多
*身體動作發展跟腦袋的認知發展也有關係
所以我們在認知裡面一併補充
*語言溝通上有兩點值得討論:
Q:家中成員母語不同 寶寶會混淆或聽不懂嗎?
舉個可能出現的例子:
一個台灣老公娶了一個泰國老婆 全家跟公婆(說台語)住
這種時候老師會建議媽媽跟公婆都盡量跟寶寶講自己熟悉的語言
寶寶是有能力分辯語言上的不同使用的
並不會因此混淆或學不好其中任何一種語言
基本上是鼓勵所有照護者不斷的對寶寶說自己的母語
Q:該不該送寶寶去雙語托嬰兒所?
托嬰托兒所就曾出現案例小朋友因為上課被老師 No Chinese
就有兩個小朋友一直要求去廁所 久久不回
結果發現兩個人在廁所用中文大聊特聊
不過如果小朋友回家在家溝通也都是會用到英語 那到沒甚麼問題
簡單來說 語言的發展和學習老師給的兩個字"浸泡"
讓寶寶自然的浸泡於該語言的環境中 這樣的學習對他才有效
下面來談認知發展:
主流學派是皮亞傑(Piaget)
此學者認為兒童(12y以下)發展為 "四階段"
今天先講第一階段0y~2y(感覺動作期)
其餘會在下一篇2y~6y一併補充
0y~2y 稱為感覺動作(統合)期
甚麼叫感覺統合?
也就是透過"感官知覺"和"控制身體動作"
來探索這個充滿新鮮的世界
這就是我們昨天沒討論到也是發展最重要的核心"玩"
大人看似寶寶在玩遊戲 其實是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
那玩樂是否該給寶寶壓力? 當然不會
未來我們會提及各階段的發展和學習
都會碰到大人"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問題
老師教我們簡單的口訣:"試試看 但合理的期待"
讓爸媽們透過輕鬆且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心態陪伴寶寶一起成長
控制身體動作:
像是從簡單的踢腿(粗動作)抓握(細動作) 3m~4m
直到可以爬行(粗動作)手拿東西塞嘴(細動作) 8m~9m
到站立行走 拍手等
大腦的神經元不斷和肢體交互作用
我們也可以針對不同的階段陪孩子玩各種用到他手腳或抓握的遊戲
*這個階段手腳並用且得協調的 "爬行" 對大腦幫助最大
反而不該揠苗助長的讓小朋友太早站立行走
*有研究討論過現代的寶寶越來越早就能站立行走
一部分可能是營養充足
但另一部分可能原因是照顧者或爸媽都忙於"直立"(廚房 電腦桌 沙發)的做事
而較少於"平面(地板 床鋪 浴缸)"陪伴寶寶坐著或躺著玩耍
*如果你家寶寶真的身強體壯超快站起來也不用推倒
可以設計讓他 "鑽洞" 的空間 來代替爬行
感官知覺:
除了人基本的五種感官:聽覺 嗅覺 味覺 觸覺 視覺
還有平衡覺和本體覺的另外兩種也在發展
聽覺:
在出生前5m就出現的感官
爸媽對肚子裡的寶寶說話可以讓他更熟悉你的聲音
出生後也聽到你們的聲音時也自然會變安心平靜
*白噪音:每個寶寶喜好不同 如有助於平靜心情也可提供
(聽到同學小孩很愛吹風機 所以他每次要哄睡都要開著吹風機在旁邊)
嗅覺:
一出生就有 第一個刺激的通常是媽媽的體味
所以剛出生親餵的動作對建立母子關係有很大幫助
據說有爸爸會拿常使用的汗衫或毛巾包覆寶寶
這樣寶寶會更親近爸爸(個人持懷疑態度)
味覺:
出生就有 大多喜歡甜味(母奶本身有一點偏甜)
對苦味會有不悅感
通常建議4m~6m後開始給寶寶嚐試副食
不過還是要看每個寶寶的發育
判斷依據為頭立體直 舌頭可順利送食物入喉
副食不建議用冰磚
由於生理是在快速發展
還是用最新鮮的當季食材提供不同的營養和味覺刺激比較好
!之後討論到1y後的照護我會特別把副食拿出來討論
觸覺:
出生就有 觸覺的刺激如安撫擁抱能提供寶寶最佳的安全感
!這點在後面的社會情緒發展會特別講
視覺:
剛出生就對光有反應
0m~1m 視線約20cm 視野45度 能分辨黑白
1m~3m 能分辨顏色
4m~6m 開始會追視物體
6m 看得出立體構造 會想觸碰物體
平衡覺&本體覺:
平衡覺的發展跟上面講的爬行有直接關聯
本體覺則可以透過搖盪來讓寶寶感受自己的身體在空間中的變換
最完美的動作如媽媽哺乳的親餵 一邊左右搖晃邊哼歌讓寶寶注視媽媽
所有感官都會受到溫柔的刺激
*感官的遊戲上可以安排爬/搖/盪/滾/滑/躦等各種動作的探索
*各項感官萬萬不可過分刺激
如帶寶寶去夜店(真實案例) 隔天作息大亂
如跟寶寶玩拋高遊戲 此時的大腦還沒很結實 容易造成頸椎和大腦的受損
*8m開始發展出物體恆存
這點很值得說明
8m大之前只要寶寶沒感覺到就覺得該物體消失了
那甚麼叫沒感覺到? 簡單來說就是沒看到沒聽到沒摸到沒聞到
反之只要任何一項能讓寶寶感覺到照顧者的存在 他就不會處於不安的狀態
例如媽媽去個廁所聽到寶寶開始哭怎麼辦? 也許無法馬上出現在寶寶身邊
但可以先透過聲音的傳達讓寶寶了解妳還在
過8m大之後就慢慢開始認識到物體沒有消失
我們也可以透過"找得到"的遊戲練習來讓寶寶學習
像用小毛巾把自己遮起來一點 又突然出現
通常寶寶這個時候都會玩得很開心
但不能真的玩躲貓貓躲起來喔 這就找不到了 他會以為你真的不見
值得一提的是
皮亞格的認知發展理論是可逆而且可疊加的
也就是說你不會因為小時候沒做運動以後就變肢體障礙
但每個階段都還是有發展的黃金時期
社會情緒:
社會發展:
這點尤其重要 白話一點就是人格養成
主流學派艾瑞克森(Erikson)
此學者把人生分成 "八階段"
今天先講0y~1y 其餘也會在接下來慢慢提及
0y~1y基本上仰賴能照顧他的人生存
所以在這個階段寶寶需要 "安全的依附關係"
也就是誰能提供他溫寶 他就跟誰親近
其他非主要照顧者也不用因此心理受傷或吃醋
因為寶寶的求生本能知道自己最信賴誰能讓他活下去
!如此階段無法得到安全且穩定的關係
寶寶未來人格可能產生對人的不安全感
艾瑞克森的社會情緒理論是"不可逆而且封閉的"
也就是小時候受到甚麼樣的對待
長大寶寶的人格特質就會反映出來
除非人生中碰到極大的衝擊(也就是我們常講那個人經過那件事後變了好多)
不然在此理論中人格非常難做改變
即便去做心理治療效果也相當有限
情緒發展:
我們人一生中情緒是慢慢疊加且"不會消失"的
你今天發展出任何情緒它就會永遠一輩子存在心裡
只是每個人的氣質和養成會造就情緒分配的多寡
在此議題非常推薦一部Pixar的動畫片"Inside Out 腦筋急轉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lzCP5u2w8
這部電影輕鬆且有深度的說明了情緒發展
也讓各位能跟家人一起享受個愉快的周末
下周我們來講嬰幼兒的"環境規劃"和"怎麼挑選好的保母/托嬰中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