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飯慢郎中!- 孩子為何吃飯慢又吃不多?

作者: PhDer (博士候選人)   2018-07-25 10:27:31
吃飯與成長及健康息息相關,
但卻也是造成親子衝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的兒時也常出現這樣的狀況:
『你再不吃我就把飯收起來!』
『你快吃不要一直含在嘴巴裡!』
而我們這些孩子總還是ㄍ一ㄥ在那裏,
原來可能是什麼呢?
全文連結 : http://tinyurl.com/ydyxvsph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在我的網頁下面留言討論噢!
全文:
一般而言,在兩歲前孩子的舌頭動作、咀嚼肌力量及對於食物的喜好會逐漸發展,
而進食時需有良好的舌頭動作及咀嚼肌力量,這些能力都與進食時的效率有關係,
此外,生活作息及用餐時的環境也會有所影響。
A.舌頭動作:
在一開始攝取流體食物時較不需要使用舌頭動作,但隨著年齡增長,需要提供
半流體半固體的食物及固體食物時,舌頭就需扮演用餐時的重要角色之一。
舌頭動作會透過側翻、攪拌以協助將口腔中的食物揉成食團後才較易進入食道,
若舌頭動作不夠靈活,可能導致孩子會感覺到不易吞嚥或噎到,而含在口中或挑食。
如何增進:
提供長條狀的零食,像是:魷魚絲、乳酪條或水果棒,
放在臉頰側邊請其使用舌頭側翻的動作,將食物捲入口中,
並可將果醬、海苔沾黏在嘴唇周圍,請孩子用舌頭舔下,將能夠增加舌頭動作。
B.咀嚼肌力量:
咀嚼肌是協助我們攪碎食物的重要功臣,然而因擔心孩子吃飯時易噎住或吃
很慢,所以常會將食物打成泥或剪碎,然因長期食用較軟的食物,導致咀嚼肌力
量較弱,常常會含在口中而拖長用餐時間,甚至是會動來動去坐不住,對於需要
咬或咀嚼的食物較為排斥,像是:米飯、肉類或蔬菜,反而對於麵、蒸蛋等較為
柔軟的食物才願意吃或吃得快。
如何增進:
給予稍有韌度或硬度的食物放在臉頰側邊,以增加孩子咀嚼的經驗及耐力,
4歲前可以將寬版的魷魚絲或者果乾捲成一團,4歲後可咀嚼口香糖約200下後再
吐掉,但在練習咀嚼肌力量時,盡量在正餐40分鐘前執行完,避免孩子因咀嚼肌
累了而影響正餐時的進食效率。
C.口腔敏感:
我們的臉部周圍及口腔內部都有大量的觸覺感受器,大腦會去分析及整合食物
的質地,同時讓咀嚼動作及吞嚥功能執行任務,若口腔感受較為敏感的孩子,
對於質地的接受度較低且與他人較為不同,而不喜歡吃特定食物或想要吐掉,
像是粗粗的、顆粒的或者軟軟黏黏的食物,導致吃飯時總是東挑西揀又吃得少。
如何增進:
每天提供臉頰周圍及口腔內的按摩經驗,對於敏感度的降低很有幫助,
臉頰按摩建議在餐前提供,先由人中開始沿著嘴唇周圍深壓繞圈30下,
再從雙耳按摩到下巴30次,每天可以執行3次。
此外,口腔敏感的孩子在嘗試新食物時,先以少量開始,且需重複10~15次,
不要急於放棄及強迫,當孩子願意嘗試時請給予鼓勵,才能讓孩子更有意願嘗試!
D.生活作息與環境:
原則上餐與餐之間約需間隔3~4小時以上,若間隔過短或過長,可能較不易
感到飢餓,而在餐前有吃零食或喝飲料的話,可能導致在正餐時還不想吃飯,
導致吃得慢又不多。
而在用餐時若沒有營造合適的環境,像:桌上有玩具、播放電視或沒有一同
專心用餐,都可能造成孩子無法專注吃飯,造成用餐時間過長也易導致更多衝突。
如何增進:
用餐時間盡量固定,若在餐前孩子有反應肚子餓或口渴,可提供少許低糖份的
果乾或有五穀類零食,飲品可以給予水或自製果汁,避免影響到正餐時的食慾。用
餐環境方面,建議可以養成固定的地方用餐的習慣,且將與用餐無關的物品移除,
像是:玩具、畫筆或書等等,而照顧者及父母也盡量放下手邊的工作或手機,專心
地和孩子一起用餐,將能夠讓孩子吃得較好。
此外,用餐時間盡量在30~40分鐘內結束,避免因注意力不夠而導致孩子開始
『搞破壞』,引來更多的風波。
由於造成孩子有吃飯慢吞吞跟吃不多的行為背後原因有很多種,先不用過於擔
心或使用強迫的方式要求孩子必須要吃得快又多,需先找出原因,針對問題提供加
強的活動及合適的引導,並且增加在用餐的美好經驗,例如:讓孩子自己製做料理
、幫忙佈置用餐環境,都能夠增加孩子在用餐時的效率及食量,也讓用餐時間變得
更加溫馨及美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