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無後援偽單親職業媽,
早上上班、下班顧小孩,
老公外派越南,
二~三個月回國12天,
從婚前到小犬3歲了都維持這樣的生活,
標準候鳥家庭;
偶爾老公可能出差返台一個多月,
但出差地不在同縣市,
所以偶爾也可體驗假日家庭感受。
爸爸的陪伴重不重要?
重要,
但所謂的陪伴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麽簡單。
先父大約在我二歲時就去彩虹橋了,
基本上我對先父的記憶只有一個,
“跨坐在爸爸身上去逛夜市”
就這樣,
甚至連長相也不記得,
會認得長相都是每次掃墓看照片記起來的;
照常理來說,
因為從小生活就沒有父親,
“父親”一詞對我而言應該是不需要、不必要、無意義,
物質生活中確實是如此,
但父親對我而言是一個蠻崇高的“精神”存在,
我想這歸功於家母很愛碎碎唸(?)。
70年代末期對於失婚家庭總是不太友善,
特別是女性又帶著二隻拖油瓶,
家母在親友勸說下也是經歷過幾段同居生活,
但過程一波三折,
每每發生爭吵、跟孩子訴苦提到先父時,
先父的形象一直是顧家、專一、體貼的,
因此父親在我腦海中是建置在“完美”一區的中心;
反觀異父的弟妹,
因為從小就看著父母爭吵,
父親時而動手、母親常常碎念、親戚的現實,
所以父親一詞在他們心中其實地位很低,
雖然他們的父親還健在但平時不會聯絡。
外子從小雖然看似是父母健全的家庭長大,
但公公早年外遇,
生母負氣棄子離家、繼母接手照顧,
親子間的碰撞摩擦加上傳統社會期許,
造就外子渴望獨立、組成家庭、擺脫幼時陰影,
我想父親一詞在他的詞彙中是具有“警惕”意味的,
因為不想重蹈覆轍。
以自身周遭三個例子看下來,
其實從小沒有父親陪伴的人,
對於父親的形象反而越完美,
這是語言的力量,
一種無形、精神上的灌輸造成的結果。
(以及沒有現實打破幻想…遠目…)
常常在跟外人聊天聽到外子長期外派,
都會疑問孩子是否會跟爸爸“不熟悉”?
以小犬目前三年多的候鳥家庭經驗,
從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角度,
跟托育教保方的角度來看,
完全沒有這個困擾,
兒子第一個會念的詞是“爸爸”,
(媽媽表示:已哭)
每次去接機,
回程兒子都是黏在爸爸身上,
(爸爸表示:兒子越來越重了)
返台期間由外子獨自承接小犬接送的任務,
也沒有接不回家的問題,
當同學看到有父母來接,
作勢要往外子方向跑去時,
小犬也總是中途攔截並嚴正表示:
“這是我爸爸!不是你的!”
學校老師也會偶爾在外子回台幾天後主動問起:
“爸爸是不是最近回台了?”
據老師的說法是小犬在某些期間會變得異常活潑,
平時他是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性格,
但經過三位主教老師長期觀察、討論,
發現外子回國期間,
小犬的情緒跟活動量都會比較高亢。
總總跡象顯示,
小犬對外子的感情不是“一個陌生人”,
一樣是一個能激發他捍衛、成長的“重要的人”。
從意識到小犬開始會認人開始,
外派期間外子幾乎每天都會抽空打視訊電話回來,
就算只有3分鐘看他吃個飯、聽個聲音、說聲再見;
返台期間當然就是主動接手照顧責任,
要抱爸爸抱,
要洗澡跟爸爸洗,
想跟媽媽洗?
那擦乾跟穿衣服就爸爸來,
吹頭髮是爸爸專利,
因為媽媽不吹頭的;
我們不曾在孩子面前爭吵,
外子外派期間也跟小犬灌輸正確的觀念,
“爸爸工作很忙、要上班、不是出去玩”
假如遇到教養衝突,
也是選擇在孩子睡著後再開檢討會議。
隨著小犬慢慢長大,
身為父母看著兒子的變化,
我們都認同“實質”的陪伴在兒子現階段會越來越重要,
但“精神”的陪伴不管現在跟未來,
需要一直持續下去。
最後說說到底工作比較累?顧小孩比較累?
以自己的經驗,
我會說,
“當然工作比較輕鬆啊!!”
工作至少有午休可以好好吃飯、擠奶,
在家顧小孩連上廁所都是奢侈!
不過還是因人而異啦,
懷孕前我是週一~五早九晚十的工程師,
偶爾連續二、三個月加班凌晨3、4點下班,
懷孕後朝九晚九,
一直工作到39週落紅才請產假,
產假完小犬就送托回去工作,
工時變朝九晚六準時下班,
工作性質對我來說很順手;
一直到去年,
為了平衡工作與孩子的照顧,
與老公討論想從一線廠退到創新公司,
衡量經濟不成問題我就跳槽了。
工作的累跟照顧的累性質不同,
工作上要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
雜事一多、靠北的人多,
心情就很煩,
但工作的事情總是會結束、close、end,
照顧孩子呢?
每天都要面對同一個人,
同樣的事,
而且事情不是一天、一星期、一個月就會結束,
少說三個月、半年、甚至到成年,
一個課題才會結束又換下一個課題,
但是體會孩子突然又長大了一點,
那種成就感又比工作的成就感大了不少。
總之,
家庭本就是個不容易的課題,
溝通、體諒、放下一些堅持,
找到家庭的平衡點,
會輕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