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rchie (季夏麥桿菊之夢)
2019-09-18 22:06:39大概看了一些推文和討論後,我想不分哪個派別,都在體罰的效果、使用和後續效果上
,根據大家自己不同的生命經驗和觀察,有了許多不同的想法。
身為一個心理師,因為我工作的對象最小都是國中生了,對於更小的孩子
還停留在理論跟觀察。即便如此,我覺得有些問題其實已經有不少研究了,
雖然不是定論,但至少可以參考一下。我節錄、翻譯摘要了一下 Gershoff(2002)
的Corporal Punishment by Parents and Associated Child Behaviors and
Experiences: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不過這是一篇後設分析,且侷限於美國的研究,在台灣的參考性或許可以再討論。
以下都是節錄,節錄的方式是我自己覺得重要的,所以若覺得我有斷章取義之嫌
或是翻譯有問題可以回原文參考( https://tg.pe/Ttk )
我僅節錄一部份開頭和後設分析的結果
一、體罰和身體虐待的分別
身體虐待和體罰最大的分別在於有沒有造成身體傷害。
像是巴掌、打屁股,這些是基於造成痛,而沒有身體傷害的就是體罰。
但像是毆打、踹、燒這些就會被當作身體虐待。此篇研究是基於這個定義來
進行討論的。
二、關於體罰
1. 手段式體罰和衝動式體罰:手段式(instrumnetal)體罰是經過計畫的、
且不會伴隨著強烈的照顧者 情緒。衝動式(impulsive)體罰伴隨著生氣、
失控的感受。有學者提到當父母使用衝動式體罰,對於其安全服從或是對權威
尊重,並非是主要的期待。在另外一個研究中,反社會行為的兒童,並沒有
真的被衝動式懲罰引出。但兩者分別其實還是有待進一步研究。
2. 同時發生的紀律手段:體罰與其它管教技術有時候是難以分別的,因為他們
經常同時出現。所以有時候不容易分辨。
3. 身體虐待:後設分析結果發現父母使用體罰與虐待之間有顯著的關連,
體罰和身體虐待可視為一個連續的光譜,像是可以從嚴重程度或是頻率來思考是否
跨越了那條線。虐待兒童的父母經常回憶起相關的記憶,會發現經常都是從體罰
開始的。
4. 社會控制:社會控制論是描述父母如何讓孩子社會化及學習紀律之間抗衡。
孩子若沒有感受到與父母間的依附連結,他們會無法認同及內化父母對於
社會的價值觀,最終的結果是低自我控制。體罰會引發低控感,這也容易
讓孩子往與有攻擊性、反社會或是壞的方向跟犯罪行為發展。
5. 社會訊息處理:社會訊息處理論是論述孩子如何基於過去的經驗,處理社會情境。
此理論認為孩子會基於父母的體罰,在處理這些經驗時被影響於如何與他人互動。
6. 負增強及高壓脅迫的循環:父母的體罰有引發父母和孩子間的高壓脅迫循環。
(簡單來說就是體罰造成負增強,且增強的行為是負向行為的循環。)
7. 外控和內控:這是源於歸因理論,解釋人對一件事情的歸因究竟認為是外
在的(運氣、環境等)或是內在個人的(努力程度、自己的態度或情緒)。
體罰未必會孕育內控,因為體罰無法教導孩子對於自己是否正確,也未有
溝通這些行為如何影響他人的過程。進而,體罰可以促使孩子避免不好的
行為,以避免懲罰,然而無法讓孩子對自己對自己的行為,獨自去學習並
瞭解是否於道德上或是社會可是接受的。
8. 不好的行為的本質:父母在孩子有攻擊或是威脅自己或他人安全時,父母傾向使用
體罰。
8. 孩子的特質
i. 年紀:不同年紀被體罰的狀況不一。通常越小的孩子父母越會使用體罰。
ii. 性別:男生比較會被體罰,但也有些研究說差不多。
三、父母的狀態
1. 父母的情緒狀態:父母在互動中經驗的情緒被他們所接收到及孩子不好的行為影
響。若情緒引發得太強烈,父母會比較困難去調節自身的行為和情緒。無論在什麼樣的
情緒下體罰,這些情緒通常都是負向的。
2. 父母的目標:父母使用體罰一個很重要的預測指標在於,父母對於特定不好的行
為與其對於紀律的目標有關。當父母有著短期的社會化目標時,會傾向強力的技術,
像是體罰,而當目標越是長期的就比較不會這樣的狀況。舉例來說,當孩子要將
金屬物體插入插座,父母主要的目標在於阻止孩子陷於危險情境,
這時候長期的目標和技術就不是當下的目標了。後設分析的報告指出,
當父母使用體罰時,短期目標可以達成,但長期目標會比較困難成功。
3. 父母特質:
i. 年紀:年輕的父母體罰比較多。
ii. 性別:媽媽比較常體罰,但這些研究忽略了媽媽本來就和孩子相處比較長的時間。
但同樣的,也有的研究說父母實施體罰的頻率都差不多。
iii. 氣質和遺傳因素:父母本身的氣質可以預測他們使用體罰的可能性。父母有攻擊
性和反社會行為特質的話,都會比起沒有這些特質的父母,有比較高的傾向使用體罰。
不過反過來,父母使用體罰也可能是孩子的氣質引發出來的,這兩者之間有著
難以分辨的狀況。換言之,有時也可能是孩子因為體罰而接收到攻擊,進而發展出
反社會或是攻擊性行為。
4. 心理功能:憂鬱症父母與體罰有關連,憂鬱症的反覆發作與使用體罰來教導紀律
之間有正相關。其它研究也有談到憂鬱、焦慮情緒和症狀與體罰之間的正相關。
5. 教養風格和信念:懲罰是父母教養風格的一部分。這些負向技術同樣
也是,像是吼叫,都會是教養風格的一部份。有個研究指出,使用體罰的父母,
與孩子共同閱讀、玩耍或是擁抱的自陳量表呈現負相關。
使用體罰的父母通常期待有更多正向的結果,而非負向的。這些對於體罰的信念,
經常是代間傳遞的(這邊摘要翻譯離原文有點遠,但這樣講比較簡單)
一個長期(30年)研究指出,孩子在童年遭受體罰,預測了男孩在30年期間
是否有犯罪的可能性。且無關呼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究竟是溫暖和情感豐富與否。
但同樣的也有研究指出其實沒什麼相關,無法預測攻擊行為。
6. 壓力和社會支持:壓力和負向的生活經驗,或是特定與孩子間的壓力事件,與
自陳報告中父母使用負向的身體管教有關,這其中包含體罰。
而社會支持不會直接影響,會間接減少父母壓力,但無法預測體罰的使用。
7. SES:SES包含了收入、社會地位和工作狀態。SES分數越低,父母使用體罰的
頻率提升。有一個研究的發現是呈現兩者之間的相關為曲線(頂點在上),也就是
收入在中間的父母使用體罰的頻率最高,不過這些父母是高中畢業而非大學。
種種的正相關,無論是工作壓力或是經濟壓力,但有些研究的發現卻是
SES分數與體罰的使用上,沒有什麼預測效果。這有很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