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養大震撼心得:誇出沒毅力

作者: haydnarch (清羽靜濤)   2020-01-17 15:32:02
好讀圖文網誌版:
https://haohaokunn.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53.html
一直很想寫為什麼這個相信RIE說的
「不過度誇獎孩子」這件事,
RIE認為不用讚美孩子,
孩子想做的事,是為了自我成就而進行的,
如果我們不斷誇讚他,
會打亂了這種自我成就的平衡,
變成為了得到讚美而去完成事情。
這個狀況會讓孩子失去自己因為完成自己鎖定立下的目標,
所獲得滿足的自信,
將孩子變成需要依賴外人的肯定,
才感覺到每件事情是有意義的,這實在很可惜。
那你可以做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
當孩子完成一件事,他覺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的時候,
用眼神給他認同,
用言語直接報導出他做出了什麼、單純報導事實。
但覺得從RIE的角度出發討論,
有點淪為經驗、感覺,我下不了筆,
總算,在【教養大震撼】裡面,
找到學術研究的支持:
過度誇獎孩子對孩子是有負面影響的,
太開心總算有理論支持了!
正在下筆寫這篇文章時,
剛好又看到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和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中分享PISA最新的資
料:
台灣學生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
目前我還沒有認真尋找關於這個現象的解釋,
但我立刻覺得這完全呼應了在【教養大震撼】提到的過度誇獎的結果。
於是就藉著PISA的結論,
和【教養大震撼】,一起來跟大家分享,
為什麼我不喜歡跳跳糖受到過度的讚美。
【教養大震撼】作者身處於父母普遍相信誇獎孩子是很重要的美國,
許多父母認定,
當孩子自我感覺是良好的,
相信自己是聰明的,
就不會畏懼挑戰。
同樣身為父母的作者,在做這個專題時,
赫然發現研究顯示,
誇小孩聰明可能會適得其反,
不只預防不了才華遭到埋沒,
搞不好還是小孩才華遭到埋沒背後的原因!
作者自己都驚呆了!
史丹佛的杜薇克教授是一位用職涯在反對誇獎孩子聰明的學者。
他將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分為兩組,
首先讓孩子做很簡單的測驗,
測驗後一組會收到:「不錯喔,你一定很聰明。」
另一組會收到:「不錯喔,你一定很用心。」不同的評語;
接著,讓這兩組自由學生選擇下一輪的測驗,
並且充分告知兩組學生,有簡單的和難的測驗,
那些被誇用心的學生,高達九成選擇較難的那種;
被誇聰明的學生,則大多數選擇簡單的那種。
杜薇克教授指出:
「誇小孩聰明,等於是告訴他,人比人就是在比聰明。為了看起來聰明,就別去挑戰做錯
的風險。」
所以被誇聰明的孩子,
為了避免被人說變笨,不願意挑戰難的測驗。
這群五年級的小孩,
繼續面對第三輪的測驗,
這次孩子不能選擇題目,
並且直接給她們國一程度的測驗。
當然所有學生都考不好!
但是接受兩種不同誇獎的學生,
又反應出完全不同的回饋。
被誇用心的那些,
認為自己這次一定是不夠投入,
教授分享:「他們全神貫注,變換各種方式去解題。好幾位都不經題點,自己說:『這是
我最喜歡的一次測驗。』」
被誇聰明的孩子就不同了,
他們覺得沒考好代表自己一點也不聰明。
「光看他們答題的樣子,就可以看見他們苦在心裡。直冒汗、一臉淒慘相。」
杜薇克教授繼續進行第四輪的實驗,
讓題目變得跟第一次測驗一樣簡單。
被誇用心的學生,成績有了大躍進,
比第一輪進步30%左右。然而被誇聰明的學生,
則退步了20%左右!
杜薇克教授解釋:
「強調用功努力,
等於是賦予小孩一種他可以自己控制的變數。
他們會認為,
成功是操之在我。強調天賦,
則讓小孩覺得成功不是操之在我,
也會讓小孩在面對挫折時無所適從。」
多次的實驗發現小孩不管家庭貴賤貧富,
都一樣禁不起誇聰明之後的挫折。
男女皆然,但功課好的女生卻最受不了打擊,
挫折後的退步幅度最大。
連幼稚園小孩也是,誇他們聰明也會害了他。
這個跟我看到PISA結果差不多符合,
根據學生的回答,
在計算出「害怕失敗指數(index of fear of failure)」後,
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 台灣男女學生都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女生高達0.8,男生高達0.54。
2. 第二名害怕失敗的是新加坡,女生有0.69,男生是0.31。日本、香港、澳門也是偏向
害怕失敗的國家。(都是效法美式教育的國家)
3. 美國、韓國、英國、加拿大的女學生普遍害怕失敗,但男生相對好很多。(美式誇獎
的始祖也是學生害怕失敗的國家)
4. 丹麥、瑞典、法國也有女生較害怕失敗的傾向,但比前一群國家好很多。(跟我最近
看到歐洲教育不強調過度誇獎孩子,有正向連結)
5. 荷蘭跟德國的男女生都很不怕失敗,荷蘭男學生是全世界最不怕失敗的男生。(我還
沒研究到荷蘭教育,看來這是我的下一波!)
當然大家一定很想問,
常受誇獎的孩子長大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呢?
應該也沒有不好到哪裡去吧?
還是真的會很可怕、變成總是選擇低成就的軟腳蝦呢?
杜薇克教授告訴我們,不會唷!
常受到誇獎的孩子會變得很計較輸贏,
更喜歡打敗別人,維持面子變成他們的頭號關心。
那麼,這樣追求贏的感覺的孩子,
到底會有什麼「問題」呢?
杜薇克教授一樣用兩組學生實驗,
學生要接受兩次測驗,測驗之間的空擋,
孩子可以選擇:
上一堂學習下一個測驗中所需要的解題新技巧,
或是選擇知道自己在第一次測驗中的成績排名。
只能二選一。
被誇獎聰明的學生,
都選擇想知道自己之前測驗中的排名,
而不是利用時間準備下一次測驗。
身為母親,我對跳跳糖的期待,
並不是他藉由打敗別人、成為社會上的佼佼者。
我希望他很自在,知道自己是誰,
知道自己可以靠著努力走到更好的位置,
不需要像他的媽媽,這麼需要被別人肯定,
他能夠自在的與人合作,
成為別人也喜歡合作的對象。
回過頭再仔細來研究一下PISA,
看PISA如何評測『是否害怕失敗』,
連結害怕失敗是不是真的與過度誇獎有相關性,
所以,我們來研究他們作為判斷基準、問學生的主要三題:
「當我失敗了,我會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
「當我失敗了,我很怕我其實是個沒天分的人。」
「當我失敗了,我會質疑起自己的未來規劃。」
從我的角度來看,
我認為這跟杜薇克教授在被誇獎聰明的學生上,
看到差不多的樣子回應:
「當我失敗了,我會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