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是許多販售嬰幼兒用品的廣告台詞,
也因此,即便再昂貴,只要對孩子好,父母通常會買單。
每個家庭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形態與模式,任何人不身在其中,當然不能輕易批評或言說。
我相信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能夠在經濟與育兒中取得平衡,無奈現實中往往不是這般容易,
特別在育兒環境還不夠友善的台灣。
今天選擇陪伴而捨棄經濟的父母,孩子在長大之後也可能埋怨沒學才藝、被比較身上的穿
著,選擇經濟而捨掉陪伴的父母,孩子的反應如同許多板友的經驗分享。
有些人會說自己也是這般又那般的成長,但自己還是活得很好,
當然,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同的孩子遇到不同的情境,也會有不一樣的反應,若今天
順利長成健康的成人當然很好,但我個人不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尤其是很多科學家、實
驗都已經告訴我,什麼對孩子是不好的。
依附關係、安全感的重要性,太多科學家已經告訴我們重要性了,之所以能成為理論,就
是因為經過反覆的實驗跟分析許多個案的數據,所以那些說「我…也沒怎樣」的板友,恕
我不能接受,因為那是「個案經驗」而不是「通則」。
有些人會批判,那送托的父母難道就很該死嗎?
大家都要24小時陪伴孩子才叫好父母嗎?
哦不,當然不是。
孩子在什麼時候最沒安全感?
當然是夜晚、睡覺的時候啊!就跟動物在夜晚睡覺時警覺性會比較高一樣,這時候,可以
給予孩子安撫的人,孩子自然越容易跟你建立依附關係。重點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
陪伴的品質」,如果接回家,一樣不理孩子、自顧自地划手機,那就不必接回來了,因為
沒有品質的陪伴,創造的是負向的依附關係。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依附關係是可以修復的,也沒有一夕定生死,人的一生也可以有多
個依附關係的人選,只是順序的不同,就像許多從小給祖父母照顧但後來被父母接回的板
友一樣,許多人跟祖父母、父母間都保有很不錯的關係,但順序或許是祖父母第一、父母
第二,如此而已,但未來如何孩子沒有把父母放在第一位,也請父母要放下跟接受,因為
這是選擇後必須承擔的結果。
回過頭來看,我不批判假日父母,那許許多多的家庭中或許藏著不得已的苦衷,因為育兒
被迫放棄職場成就也是不友善育兒環境下的產物。諸多版友為孩子發聲,相信都是心疼孩
子的處境,但台灣難道只有這一對假日父母嗎?我相信假日父母不在少數,與其批判,我
們應該要更關心政治、更關心勞資權益與育兒政策,如此才能造福更多的孩子。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部影片,提醒大家,有品質的陪伴真的才叫做「父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Moq6CPoS8
*補充
很驚訝這麼多人參與討論,有點擔心被誤會支持假日父母,所以澄清一下。
關於文內的舉例,請原諒我可能表達的不好,我想說明的是無論何種選擇,所有父母都沒
把握當下所選一定就是對孩子最好,但必須接受自己選擇的後果。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給假日父母取暖,可以的話,仍然鼓勵父母應該接回孩子同住,所有不
得已的苦衷,端看個人取捨,到底有無努力,就各憑良心與智慧了!但老話一句,選擇了
就承擔後果。
至於照顧品質,我想有些人誤解了,我想說的並不是假日好好陪兩天就好棒棒,然後假日
父母可以安慰自己我假日有好好陪所以我及格了。而是必須得好好陪才能夠挽回、修補失
去跟孩子的關係,滑手機指的是假日父母接回後還是不努力經營子關係,那也枉然。平日
照顧孩子生理需求、陪伴孩子的家長當然很好!「在孩子有需要時回應孩子需求」就是建
立正向依附~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啊~
我尚在孕期,其實沒有教養孩子的實際經驗,只是從工作中有一點體悟。懷孕這段期間我
曾思考願不願意為了孩子放棄職涯轉換跑道(是我個人想法與先生、經濟無關),坦白說
我真的會有不甘心的念頭,也會質疑這樣做真的對嗎?畢竟陪伴孩子成長只有20年,而我
的人生還有很長......不過這句話倒過來說也成立,所以,如何選擇真的是智慧了!希望
大
家一起努力,讓育兒環境更友善,而不再需要有傷心的孩子跟苦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