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 有一種難帶,是我的孩子比別人的難帶

作者: pigwesley   2020-05-21 11:05:55
「有一種難帶,是我的孩子比別人的難帶」─ 影響孩子個性的九大氣質
圖文易讀網址:https://reurl.cc/KklEj9
「我的孩子好難帶,每天他崩潰,再來就換我崩潰。」
「我的孩子整天黏在我身上,連我要去上廁所都得要開著門!」
「每天跟著孩子搏鬥,什麼辦法都試了,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我覺得我快要憂鬱症了!」
常常聽到家中有孩子的大人們會這些想法,一般來說難帶多半不離「愛哭」、「發脾氣」
、「不乖乖吃飯」這些行為,當然也有比較難被察覺的,像是「都自己獨自玩」、「反應慢半拍」或者「非常膽小退縮」等等狀況。
相信很多照顧者已經在很多孩子之間做過比較,也注意到孩子之間都會有些不同,有些孩
子似乎比其他人心情好,有些人對噪音更敏感,或者比其他人更容易分心。其實這些差異
可能是歸因於氣質(Temperament)。
氣質(Temperament)早在孩子的認知能夠理解世界、人格形成之前就已經發展出來,是嬰
兒的先天特徵,包括情緒、活動水平、情緒反應。最親近的照顧者通常能夠透過孩子的行
為觀察出來,像是孩子面對新環境如何反應?孩子怎麼面對挫折?孩子能夠控制他的行為
與情緒嗎?孩子能多快從悲傷中恢復?這些其實都能夠從孩子的氣質中看出端倪。
1960年代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中,Chess和Thomas根據父母的訪談評估了141名兒童
的氣質。他們將孩子的氣質分為九個向度,包括了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堅
持度、注意力分散度、情緒本質、閾值、反應強度。
活動量(Activity level)
孩子在24小時中所有動作,包含大動作與小動作的多寡,以及他們的頻率與速度。其中的
動作可以是跑、跳、翻滾,也可以是抓癢、搓手或者是身體坐不住的扭動。
· 活動量高:總是靜不下來,從嬰兒時期動作就很多,就算在睡夢當中也是會 全身動來
動去,也因此照顧者也很難有一時片刻能夠靜下來。
· 活動量低:表現出來的樣子比較安靜,通常到了幼兒年齡也是比較偏好靜態活動。這
裡要強調一點,活動量小的孩子不代表他比較好帶,反之他更容易因為看似好帶而忽略掉
有其他的發展問題。
規律性(Regularity)
指的是孩子每天生理活動的規律性,例如:肚子餓的時間、想睡覺的時間與大小便的時間

· 規律性高:以上所述的各項生理機能都能規律發生,照顧者也比較容易預測孩子在各
時間會有的反應。然而,若遇到一些特別情況,孩子的情緒起伏也會比較大,例如外出用
餐因為交通擁擠而出現變化時就比較難以接受。
· 規律性低:會是比較難預測的孩子,在嬰兒期間最明顯影響的就是睡眠時間不固定,
也通常會讓照顧者最為崩潰。
趨避性質(Approach and withdrawal)
每個人在面對新的環境、陌生的事物時所表現的反應。
· 趨性高:孩子就像是個天生的冒險家,容易對新奇的事物產生反應,就算曾經因為過
於冒險有而過不好的經驗,依然很有動機能在下一次做新的嘗試。相反來看,這樣的孩子
有時候不易辨識危險,也比較沒有安全意識。
· 避性高:總是表現出害羞的樣子,要接觸或者接觸新環境之前,就可以感受到避性高
孩子的焦慮與煩躁,導致他們總會需要「熟悉的」人、玩具在身邊來強化自身的安全感。
可以想像的到這樣的孩子在社交能力發展會遇到一些阻礙。
適應性(Adaptability)
適應性為孩子面對新的人事物時調適所需要的時間。適應性和趨避性看些相似,其實是不
一樣的性質。適應性強調的是時間,而趨避性強調的是喜好,舉個例來說,有些人不喜歡
接觸新事物但是實際上需要適應的時間非常短(避性高、適應性高)。
· 適應性高:孩子能夠快速適應新環境,有些家庭需要將孩子送至保母家幫忙照顧,適
應性高的孩子不用太長的日子就能夠讓自己的狀態穩定。
· 適應性低:孩子對於環境的更動需要更多時間適應,尤其在幼兒園假期結束開學期間
容易辨別出來,適應性低的孩子相對其他孩子會需要更長的日子才能表現穩定。
堅持度(Persistence)
面對要解決的事情,孩子能夠持續做下去的程度。這些「事情」不一定是指別人要求的指
令,也有可能是在玩玩具,像在玩積木、拼圖時,孩子在「卡關」時把持的態度。
· 堅持度高:即使遇到困難與挑戰,也願意持續堅持下去。但是堅持度太高的孩子也會
產生一些令照顧者很頭疼的狀況,像是一定要把積木玩成、一定要吃到特定的食物有時候

· 堅持度低:新的、富挑戰性的活動容易放棄,因此照顧者與引導者在面對這樣的孩子
時會需要更多「剛柔並濟」的技巧,幫助孩子在面對挑戰的同時也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
注意力分散度(Distractibility)
像我們一般理解的注意力程度,孩子能否有效率的注意周遭環境的刺激。
· 注意力分散度高:若環境中有太多刺激(人員走動、光影搖曳、不同來源的聲音),
孩子就容易分心。但是相反來說,有著適切的注意力分散度,也讓人能夠處理負面的情緒
反應,想像我們在面對壓力、恐懼、悲傷時就會需要分散注意力來達到自身的冷靜。
· 注意力分散度低:能比較專心地做自己正在處裡的事。但是相反來說,這樣的孩子時
常忽略周遭環境的變化,也會常聽到「每次叫他名字都像聽不到一樣」這類照顧者對他的
抱怨。
情緒本質(Mood)
在一天的時間內,孩子表現出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的比例。通常可以直接在孩子的臉上觀
察出來。要注意的是,這裡比較強調孩子的外在表現,並非孩子臉上比較少笑容就是代表
孩子不會「感受」到開心,情緒表現與情緒感受有時候不會完全同步。
· 正向情緒表現多:會比較常將笑容掛在臉上,也會讓人覺得孩子天性樂觀,但當累積
到一定的負向感受時依然會有情緒爆炸的可能,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依然要教導抒發情緒的
技巧。
· 副向情緒表現多:這樣的孩子讓人感受比較悲觀,也較容易陷入焦慮,因此也需要引
導孩子如何化解焦慮以及一些令他人感到友善的行為技巧,讓孩子依然能找到同儕。
反應閾值(Sensory threshold)
閾值代表人有感受到各種感覺刺激(視覺、聽覺、觸覺、本體覺、前庭覺、嗅覺、味覺)
的臨界值。這邊拿聽覺刺激來做例子,有的人認為音量到達50分貝(閾值低)就很吵,但是
另外有人會覺得到90分貝(閾值高)才是吵,從這個例子中看得出兩人本身聽覺閾值的差異

· 反應閾值高:孩子在接受環境中的訊息會比較慢,若沒有比較強烈的刺激,孩子可能
會漏掉訊息,想像一個畫面,媽媽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因為閾值高沒有接收到訊息所以沒
有反應。
· 反應閾值低:環境中可能只要有一點點異動,孩子就會被受影響。因此孩子比較容易
感到毛躁,或者容易分心。因此引導者要把環境單純化,減少不必要的刺激,避免孩子受
影響。
反應強度(Intensity)
這個向度很容易跟反應閾值搞混,簡單點做區分的話,反應閾值代表的是人接收、感受到
點;而反應強度會在接收、感受到之後做出來的反應大小。拿上方的例子來說,同樣聽到
50分貝就覺得吵的兩個人A和B,A覺得煩躁無法做功課在坐位上動來動去,而B整個人跳了
起來並且開始大罵,這兩個人的反應強度就不一樣。
· 反應強度高:就如同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比較「戲劇化」的朋友,他們可能就是反應
強度比較高的人。引導者需要教導這些孩子們如何適當的用語言以及肢體來表達自我。
· 反應強度低:注意這一點,這些沒有反應、不擅長表達的孩子不代表沒有感受!反應
強度低的孩子也是容易被忽略感受的一群,因此仰賴引導者需要有很好的觀察能力。這樣
的孩子有時候需要藝術的方式表達情緒。
Chess和Thmas兩位學者也綜合這幾種向度,歸納出常見的有三種類型(Thomas & Chess
1977):
1. Easy Child好帶型(40%):能夠快速適應常規和新情況,情緒適中,也容易安撫,平常
遇到挑戰會比較正面積極,相對來說照顧者的挑戰比較低。
2. Difficulty Child困難型(10%):俗稱的磨娘精,對環境裡的變化、更動有負面反應,
難以適應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對事物的態度消極,情緒波動也比較大。照顧者也比較難預
測孩子下一步會出現哪些狀況。
3. Slow-to-Warm-Up慢熱型(15%):明顯的活動量比現低,做起事來慢條斯理,適應新的
人事物也較緩慢,但是一但適應的時間過後,通常能夠表現的不差。
可以發現很有趣的現象,被歸納出的三種類型總百分比不到100%,仔細想想是非常合理的
,因為每位孩子都是千變萬化的個體,除了九大氣質的特性,我們還要考量各特性的程度
,再加上外在環境的因素,孩子肯定不會只有三種類型。
在養育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雙向的。父母影響孩子,孩子也影響父母,嬰兒的笑容可
以使父母對自己的角色感到滿意。另一方面,困難型的嬰兒從父母那裡獲得較少的正面回
應,也導致父母感到挫折。因此「了解孩子」顯得更為重要,當你摸清了孩子的狀況,就
會更能預期孩子的表現,自然也不會對自己的角色感到疑惑與失望,讓這段親子雙向的成
長過程中,共同建構良好、親密的家庭關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