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藉由這個標題,跟大家心得分享。
打不打絕對是所有父母會碰到的難關,那麼不如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的狀況」。
這次的主角是太太,是她一部份的成長過程。
(晚上孩子睡了之後,太太會到遊樂房與我一起渡過短暫的夫妻時間,有時候她會跟我討
論育兒,有時候會說起她的過往。)
她的家庭很普通,就是一般尋常的普通家庭。
生活一路上有過辛苦,至少三餐還能溫飽。
爸媽相親相愛,對她與妹妹也不錯。
但就是教育的觀念與想法,有差異。
爸爸來自於打罵家庭,年少時與爺爺衝突很大。
爸爸對小時候的她也是偏向打罵,覺得小孩的脾氣倔強又拗,不加以管教不成材。
媽媽來自半打罵家庭(雙親其中一方會擋),對孩子教育嚴格但不覺得什麼都要打,因此
曾有一段時期與爸爸爆發爭執。
有段時期,只要她做不好、考差了、不想照著做,爸爸想教訓被擋就會對媽媽說:「這就
是妳寵出來的女兒!到時候看她會怎麼樣!」
爸媽曾有過一段非常忙又必須雙薪的日子,當時只能拜託爺爺奶奶幫忙照顧。
在爺奶家,奶奶拿爺爺沒輒,只會離開打罵的現場,她只能自己面對爺爺的打罵。
在爺爺家被爺爺打罵教育,在家但媽媽不在爸爸一生氣就打罵教育。
越打她越不肯屈服,然後大人們對她的態度更氣憤打更兇。
這造成了她在成長時期(尤其是國中三年)性格更加乖僻,情緒易怒暴躁,表達負面情緒
的方式是罵人,情緒無法克制時會動手摔東西也會打人。
如果不是媽媽會勸誡,她可能會更誇張。
直到父母北上了之後,她不用面對爺爺,可是要面對爸爸。
「敵人」剩下一位,但一樣是一座巨大的牆。
爸爸摔壞的物品、砸壞的東西,很多。
印象中,只要爸爸生氣,家裡就有什麼東西會遭殃,她已經習以為常了。
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她跟妹妹就是默默地把物品碎片收拾好,打包拿去丟,再告知媽媽。
爸爸開始打不到她,是在升國中的時候,她慢慢長大的時期。
她把棍子藏在只有她知道的地方,對於爸爸的冷嘲熱諷都不回應也冷處理,這是最有效避
免爭執的辦法。
那時候的她對妹妹沒有很好,當爸媽不在家,妹妹惹她生氣的時候她會罵妹妹打妹妹。
從來都不想成為爸爸第二,只是她沒意識到自己開始有了爸爸的影子。
高中,個子已經長高了,媽媽短暫的回到家當主婦。
可能媽媽在家時間長,比以往更能有效與爸爸溝通,再加上她也不是小孩子了,爸爸開始
不會摔物品、砸東西,脾氣有些改善。
對她也不再冷嘲熱諷,只是父女之間的裂痕依然存在。
也是在這個期間,她接觸了心理學與家庭問題這類書籍,從而正視了自身問題、家庭問題
與自我療癒的開始。
看了許多書籍,找尋可能的方式以自身為實驗體去實測可行度、有沒有用;過程中有失敗
或是稍加不足的地方,那就再做調整與改善,直到成功。
漸漸學會如何表達情緒、如何控制情緒、如何讓情緒平穩與舒緩。
人際關係開始好轉,慢慢地生活不同以往,原本不確定的心態獲得了正向回饋的肯定得以
堅定。
家庭問題在面對之後也好了許多,雖然與父親之間的關係還是有距離,但至少是和平與破
冰的狀態。
與媽媽之間的誤解與不明白也都解開了,多少也能同理。
對待妹妹也不同了,哪怕妹妹說話很酸,白目惹她生氣,她也不會亂罵或出手。
即使生氣與不滿,她也能好好表達了,不再是如龍捲風一般掃盪整個家。
終於心中的小女孩被自己擁抱了,不哭了也不再受傷了。
終於這十幾年的堅持與努力有了小小的成果。
那不是一條輕鬆簡單的路,即使現在比以前好,還是必須邊前進邊修改修正,讓自己能在
不同階段有所成長。
她期望女兒不會是第二個她,也不會是阿公阿嬤第二,所以目標就是把適合的部份教給女
兒,不適合的部份到她這邊就夠了。
難免遇到狀況還是會卡關,但只要肯正視與改善就不會一直卡下去。
我們在當父母之前也曾是小孩,慢慢一路長大。
父母不完美,家也會有不完美之處,察覺到並且踏出新的一步,就有可能讓這個不完美不
被延續到自己孩子身上。
父母也是終身學習的職業,到了當阿公阿嬤的時候還必須學習當阿公阿嬤。
一起努力,一起共勉之。
祝大家的寶貝們健康平安,快樂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