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由兩個角度出發,
了解小孩情緒:
除了看教養書外,也推薦看些腦科學書,
認識些同年齡的家長作為支持組織,
這邊不是要你看了書或跟別人比較學習,
就要當個完美家長,
而是知道兩、三歲就是腦還沒長好,
情緒處理、理解、慾望、能力等無法匹配,
常常發現事實跟想像不一樣。
例如要吃爸媽的食物,
你真的給他吃,
他又發現根本沒有比較好吃,就大崩潰...
或是難過委屈不會表達再度大崩潰...
其實種種都帶給父母不小的壓力。
這也是推薦看腦科學書的原因,
有時在情緒下或有問題要解決時
都會覺得這些育兒專家真的有小孩嗎?!
他們有遇過惡夢寶寶嗎?!
太多專家跟週邊的人下指導棋時,
其實會產生額外的壓力,
我自己在問題或情緒當下
其實常常無法聽進意見的。
而了解他們會讓自己比較不崩潰,
任何年紀都適用,
像升小學換環境不適應,
不想上學甚至有些脫序,
其實很多爸媽都有相同困擾。
再大一點到了青春期=杏仁核太發達=腦衝,
頂嘴不一定是他們故意的,
他們可能也時常很後悔又不知道怎麼道歉。
(漸漸進入算了我不跟你計較的佛系育兒)
家長照顧好自己:
經濟許可清潔、餐飲等外包,
如情緒受原生家庭或外界壓力影響,
可以考慮諮商。
夫妻兩人工作都很高壓時
重新調配跟做好分工。
先照顧好自己,育兒之路才能走得長遠,
這也是最重要的,
畢竟我們是先成為自己才成為父母的:)
打了這些其實比較是感觸抒發,
不一定有什麼實質建設性的幫助,
希望跟板上父母共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