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從教養字典中刪除一個字,那就是「完美」。
#安全圈教養
#依附關係
#親子關係
------
安全圈教養這本書
只要為人父母或成年子女,都蠻建議先看一下我的閱讀心得
沒錯~這本書有點難閱讀
閒書與專書之間,在專書那邊遊蕩
雖然作者用了許多例子轟炸
是的~轟炸,所以要蠻費心消化
我大概花了四個晚上時間(每晚兩小時)
佐韓劇黑道律師文森佐的黑色幽默才撐得下去
當然讓我撐下去的並不是宋仲基
而是這是我目前需要的知識,也從此書中獲得些許概念
本來只是想要了解女兒,釐清教養
但~似乎更省思自己對於孩子行為的反應之背後原因
這本書雖然難讀,但對我有所幫助
甚至與和我之前學過的 正念 不謀而合
故分享以下之心得
想要更近一步了解更多,可以去書店翻一翻
-------------------
嗯~我女兒兩歲了~我遇到了一個困境了
她有她的自我意識,我有我認為該建立的規矩行為
她的尖叫抗議 反抗行為,很容易撩撥我的負面情緒
最後我都搞不清楚,我要堅持還是妥協
在克制不生氣的迷霧中,疑惑且內疚著
這本書給了我另一種選擇
我喜歡這本書一開頭,不強調任何學理
只強調一個觀念
如果要從教養字典中刪除一個字那就是「完美」。
追求完美,不會促進孩子健康發展。
父母強迫自己總是要做對,或發誓孩子成長過程永遠不會經歷自己從前曾有過的痛苦,這
樣反而會讓孩子發現父母的焦慮。
父母過份努力,實際上會折損孩子對於親子關係的信賴需求,這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重要
基礎。
確實初為人母
第一次察覺自己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幼小的生命
更深怕自己的失職,而誤了孩子,尋求完美無誤
我也因此忘記常與學弟妹分享過的
「當你有壓力的教學或治療時,孩子或病人也會感覺到你的壓力喔 」
卻看不到自己在育兒這塊,給了自己不尋常不擅長的要求
不完美 才有讓自己有所選擇,有所修復,才能更加強大 智慧且寬容
----------------------------
Q什麼是依附關係?
如同這張圖 https://imgur.com/XyoYFby
依附關係 如同照顧者給予幼童的那雙手
支持 看顧 幫助 保護 安慰
因孩子而喜悅(不是因為好表現 可愛的外表 只因他是他 如此簡單
統整孩子的感受,與其「同在」
Q為什麼依附關係 如此重要?
照顧者是孩子第一次學會建立關係的對象
並從父母的反應認識自己
若他們在初期對於關係/自我的感受 認識 學習是
無論我走多遠,都有個溫暖的懷抱等著我
無論我的悲喜,都有個接受理解陪伴我的心
無論我的外貌能力,都有個賞識我的眼光
就算長大了,父母可能不在了
我仍相信總會有人與我的關係仍舊如此
我堅信著,也就勇敢的走下去
無論成敗,因為父母教會我的是 「無論成敗,他們因我是我,而心滿意足」
且生命最初三年
右腦的發展非常迅速
孩子的依附史會成為個性的一部分
且未來是AI時代,機器人最不會處理的就是「關係」
依附關係完整,之後與他人 社會的關係也就輕而易舉
關係好 壓力少,身體也會健康
若您真的擔憂孩子的未來
不如現在就 扎根於感受而非行為
(後面會詳加介紹 也是我覺得最快改善我與女兒互動的觀點
Q什麼是安全圈?
整本書舉了相當多的例子去說明 擴展 延伸這張圖
簡言之 它是用來 迅速瞭解孩子的需求
(也有可能是你與父母 與自己 與孩子卡關的地方)
https://imgur.com/XyoYFby
他們現在是在安全圈的頂端,想要尋求自我 去探索
希望父母同在享受,或者給予一點點協助即可
還是在安全圈的底部,給我包容 接受 安慰 鼓勵 無條件的支持
圖中左邊的那雙手
像是孩童出去探險時,可以偶而回去的安全基地
或者他疲累受傷,想要休憩的安樂窩
對我而言,很像加油站 給予照顧
加滿油,充滿能量 自信心 就出 去探索(頂端
沒油了,就回來休息 尋求照顧(底部
Q如何應用安全圈?
我覺得在學習應用安全圈之前
要先體認到,比起行為 孩子的感受更重要
行為只是我們所看見的那小塊冰山
真正大塊的 屹立不搖的是在底下的感受 所操弄著
你只修正行為 修正不完,它只是種快速膚淺的修正
故先別被行為惱怒
先將注意力從「孩子所做的事和你的感覺」,
轉移到「 你做的事和孩子對此的感覺」,這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專注在孩子的需求
滿足孩子的需求,始於隨時提醒自己「 孩子的行為都是溝通」
孩子正溝通著 他在頂端還是底部?
照顧者該適當的放手 還是無條件地先接納感受
你不必喜歡孩子的情緒,但你必須展現「可接受孩子感受」的態度
孩子學到跟關心自己的人分享感受是安全的
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表達情緒的語言能力
重視感受
讓我不糾結在女兒的行為是否適當 是否該糾正
反而
「是去思考事情發生的原因,而不是所發生的事。」
那對於行為,難道就放任不管嗎?
我嘗試過後,發現不會
她的毛被我摸順之後 (感受被安撫 覺得安全後
不需要多方叮嚀 叮嚀多次,有些行為迎刃而解
使用安全依附,確實可讓我們的感覺比「管理孩子的不當行為」更好
因為就算行為短暫被矯正了
其不甘願,不安全的感受
不是被我們忽略著,就是持續的牽動我們的感受
她的感受順了,我們其實也才真正地安撫到自己
所以我們就當孩子的朋友,只是協助不用主導嗎?
不~我們還是他們的父母
因為我們更強大 更有智慧 更有包容力
看見需求,滿足需求,且說明自己的立場
Q滿足需求 為何這麼難?
雖然只是個簡單的圈圈,滿足需求 但卻難執行
為什麼呢?
是你主觀不想讓孩子感受好嗎?
還是你的淺意識裡面,讓自己忽略孩子的感受需求
其實是後者
有些家長 可能會很抗拒孩子安全圈底部的需求
在孩子需要尋求照顧時,認為他應該自立自強
可能在家長小時候,沒人接住撫慰他,他產生了沮喪的感覺
為了抵抗童年的痛苦,避免造成孩子同樣的痛苦
他也要孩子接受並習慣這樣的回應,才不會痛苦
甚至轉而要求孩子在頂端,成就要更加厲害去補足
故當你的孩子 被評價為
「獨立」「成熟」有可能不是個好事,他可能跟你一樣
忽略了自己安全圈底部的需求,和您一樣說服自己 這個不需要
未來在事業有成的軀殼下,是個不容易吐露心事 抒發感受的人格
另一些家長 抗拒孩子安全圈頂端的需求
怕孩子離開 探索 獨立
這樣的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少了「韌性」
「韌性」是在共同解決的背景下才學習到的技巧
讓孩子面對不理想的情況下,也知道自己被支持
一直阻止探索,在頂端不放手的家長
其在底部要給予真正的安慰也是有困難的
因為這樣的父母習慣先專注於自己的感受
再用自己認為的方式 安撫孩子的感受(故通常不會真正安撫到)
這樣的父母 兢兢業業很保護擔心孩子遇到不好的事情
但其實更擔心自己遇到不好的事情
此外
這樣的孩子備感壓力
「唯有滿足外界高標準,或與照顧者一條心,才會得到接納」,
這種壓力會讓他們非常不舒服,因為害怕窒息,最後孩子都會遠離。
難道作者是希望自己追溯回自己的父母嗎?
當然不是 一直這樣grand grand下去
啊是要追溯到神主牌那邊嗎?
我們不判斷 不批評
退一步觀察自己的行為
並告訴自己,要把自己幼年時沒有得到的東西,給予孩子本來就不容易
試著去修正 克服,甚至與孩子抱歉
相信自己的省思能力,當你會抱歉,才是真正帶給孩子榜樣及安全感
會省思 才會更加強大 有力量 讓孩子依靠
------------------
最後 我想要補充說明
在實行應用時
最需要克服的是先有效率安撫自己的感受
才有餘力去處理孩子的感受
我會使用正念的方式
這跟正向思考無關
察覺自己的呼吸 身體變化,似乎有火快點燃了
開始解釋自己的身體感受,越能解釋出來
「哇~眼睛張大 脖子緊緊的 開始深呼吸 我好像快要生氣了」
火越可以降下來
「是的~我要生氣了 但沒關係 等它過去」
同樣的方式也可以協助孩子說出或幫他說出 他目前的感受
接受他的感受,如同接受自己的感受
這只是感受 會過去的
無論是怎樣的感受 我都陪在你身邊
用這樣的信念 一起度過
臉書版本 https://reurl.cc/6ye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