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amis (包子臉)
2021-11-07 15:18:47上禮拜跟大家分享這個節目的資訊,
因為真的太喜歡了,
想趁著限時播映結束前(11/8)
把心得分享出來,
讓有興趣的人可以觀看全片。
節目一共三集,
針對不同主題設計情境任務,
從中觀察多組孩子的表現,
以驗證過往的實驗結果。
第一集的主題是冒險,
主要安排三組年紀相似但背景不同的手足,
一起挑戰穿越公園搭公車到倫敦眼的任務。
光是節目前面的鋪陳就讓我很有感:
像是英國五歲以下的兒童,
1/3有自己的平板;
3/4的孩子在戶外活動的時間
比監獄的受刑人還少;
或是兒童離家自由玩耍的距離
比五十年前縮減了90%等,
這樣的論述,其實放在台灣也幾乎可以成立。
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
要用什麼態度去看待孩子冒險,
這一集內容,對我來說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
/
節目裡安排了一段讓孩子自由遊戲的橋段,
側面觀察父母的反應與孩子們對風險掌握。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個部分是,
孩子們在嘗試冒險的時候,
大腦裡處理恐懼與興奮的區域是同步活動的。
意思是,
面對風險的當下我們下意識的確是害怕的,
但成功完成挑戰的同時,
帶來的是興奮且自信的激勵,
下一次可以更有信心的面對冒險。
另一個我覺得再次獲得印證的觀念是,
非結構性的玩耍能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
我自己的解讀是,這與自由遊戲的概念很像,
也是很多感統活動強調的,
透過鬆散、非單一指向性的素材,
讓孩子自由創造遊戲情境,
發展出面對現實生活須具備的各種能力。
上述兩點,
我認為與特公盟關注的遊戲場議題,
幾乎可以完美的相互演繹。
孩子們需要有一點挑戰性的場域,
過分安全的設計,
他們無法體驗什麼叫做風險控管,
好的遊戲場設計是,
比孩子的能力再難一點點,
也許會在遊戲中受一點小傷
(但沒有生命危險),
但孩子們能從挑戰中一次次的累積經驗:
探索環境、面對錯誤、修正行為、解決問題。
就像節目最後,
七歲的妲西完成挑戰任務後說:
我們比實際年齡更成熟,
我覺得(自己)好像是不同的年紀了。
/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
我們都是自己生命故事中的主角。
所以看到妲西講的這句話時,
我立刻聯想到克里斯多夫的「英雄之旅」。
或者也可以說,
每個人都存在著渴望冒險的傾向,
因為完成挑戰後帶來的成就感與掌控感,
會讓我們更有自信的繼續過我們的人生。
所以,非常推薦大家看這個節目,
錯過公視首播沒關係,
只要註冊加入公視+會員,
就可以上公視的影音平台免費觀看,
節目限時播映到11/8(一),大推大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