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大女兒出生之前,我也只是個一般人。
所謂一般人,就是愛玩別人小孩的人,但不具備甚麼育兒知識和技能。
直到有一天,我三歲的姪子來我們家玩,我姊丟了一本書後跟我姪子說:
[舅舅很會說故事喔,請他說故事給你聽好嗎?]
我當下真的有種騎虎難下的感覺,想當然爾,我說的超爛。
完全只會照字念,聲音沒有任何起伏。
我姪子的反應,完全告訴我他沒有想聽,注意力完全沒在故事書上。
我講得簡直比朗讀三民主義還令人覺得難以忍受。
我個人也完全無法理解繪本的內容,小孩子怎麼會喜歡這麼沒邏輯的故事?
這樣的恥辱一直到我大女兒三歲前,我都還深深的烙印在我記憶裡。
我開始去觀察別人怎麼說故事。
從Youtube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學習到人物角色可以用聲音表情去表達,且書本的
細節也可以多著墨發揮。
從花媽-王瑞芹老師的線上課程”說出好聲音-知名配音員教你「一開口就讓人喜歡你」”
,我學習到很多變換角色聲音的技巧。
慢慢的從簡單的繪本裡面找到共讀的樂趣。
你知道共讀有三個主角嗎?
1. 說故事的人
2. 聽故事的人
3. 繪本
聽起來有點廢話對吧? 但經歷過100個小時的說故事練習後,我體認到一件很簡單但也最
重要的事。
那就是,說故事的人本身也必須享受到共讀的樂趣才行。
否則這個雙向的過程是無法持續的。
單向的過程,總有一天會發生以下的對話:
[爸爸,再講一次再講一次!]
[好~這已經是這禮拜講第三遍了...]
(爸爸內心os:好膩好無聊,這孩子怎麼還不睡,一直講同一本我都快睡著了)
時至今日,我才發現,一本書可以有很多種不同講法。
第一次,我先不自己看一遍,先跟孩子一起享受故事未知的情節。
第二次,我開始幫角色加上一些內心的os和語助詞,像”omg”或”怎麼會這樣呢"之類的
。
第三次,開始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些繪本內的小細節,或幫繪本內原本沒對白的小動物之類
的角色加對白。
我們甚至玩過從最後一頁開始講回第一頁的遊戲。
這樣一起走過這些過程,我發現偶爾孩子會自己拿繪本起來翻。
借新書回來也會迫不急待要我講。
偶爾會自己講一本書共讀過的書給娃娃聽(即使還不識字)。
我想,這就是我分享共讀樂趣的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