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rror123 (e姐)》之銘言:
: 真是看不下去了
: 直接打一篇回文
: 怎麼還有人相信「0檢出」
: 先講結論
: 「0檢出」不可能會發生
: 除了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跑出來說
: 人體成分很複雜
: 藥物交互作用產生類似成分導致誤判
: 最重要的是
: 儀器的偵測是有限制的
: 沒有辦法偵測到0這個數字
: 最多只有"濃度太低無法偵測"
: 機器不會測出0!!!
: 從來沒有0這個鬼數字!
: 這就是為什麼會制定「法規標準」
: 低於標準,叫陰性(-)
: 高於標準,叫陽性(+)
: 這也是為什麼三立的檢驗報告
: 安非他命 會驗出15數值 但標示Negative(陰性)
: https://imgur.com/EDcZNAo.jpg
: 難道板橋幼兒園這麼粗本餵食安非他命嗎??
: 回到正題
: 如果上述概念很難懂的話
: 不妨可以想像成COVID-19快篩
: 快篩也是制定一個標準
: 高於標準>顯示兩條線>陽性
: 低於標準>顯示一條線>陰性
: 今天你測出一條線(陰性)
: 難道就代表你沒有COVID-19病毒?
: 沒有,只是濃度太低,快篩驗不出來
: 你可能還是有病的!
: 只是病毒量不高,低到不足以檢驗出來。
: 今天換到儀器也是一樣,
: 儀器的偵測是有極限的
: 低於標準值的只能代表一件事,
: 濃度太低,我驗不出來。
: 即使換到更精確的「質譜儀」,
: 結果仍是一樣,
: 質譜儀也有偵測極限,
: 沒辦法驗出0這個數值。
: 所以汐止的質譜儀檢驗結果才會是
: 「陰性」、「未檢出」
: 而不是「0檢出」。
其實我覺得要考慮非專業人員跟專業人員中認定的落差。
幾件事情要分開來看:
1. 什麼是檢出,以最早的板橋案的定義,也就是 6/8 的微量檢出。
引用新聞
===
新北副市長劉和然說:「在1.0以下視同零檢出,所以開始有檢出是1.0到1.5,8位小朋友有
「在1.0以下視同零檢出,所以開始有檢出是1.0到1.5,
8位小朋友有75%落在1.0到1.5之間,
實驗室認定1.0至1.5視同微量檢測出來,
接下來微高一點點的1.5至2.0,8位裡面占12.5%,
唯一比較高的是第五項,3.0至3.5時候也是12.5%。」
===
https://bit.ly/46bs5un
但是其實檢驗還有一個關鍵是,致病的門檻,也就是檢出多少會傷害人類,
所以即使檢出,一邊還會討論這個檢出對人體有沒有風險。
但苯巴比妥目前沒有什麼這方面的數值被揭露,
所以這裡還存在著一個討論是檢出是不是代表有問題。
所以早期這個階段的不應該檢出,指得會是要確認這個檢出的原因是否合理,
因為預期環境不應該有這個暴露源。
畢竟苯巴比妥不是個很容易接觸到的成份。
這個論述合理與否也值得討論,
但是這跟把陰性指稱連背景值都沒有還是不太一樣的討論。
目前的問題恰恰是我們並不知道所謂的背景值是什麼。
而且同儕互比中,有些人是特別顯著的。
但當然,就算是存在也有偽檢出的可能,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檢測的精度有限,
所以現在的判定是否可靠也還有待確認。
但是這八位確實有一兩位是顯著比較高於門檻的,
這是為甚麼覺得這案比較值得重視跟確認。
再加上小孩的陳述中也有些異常的部分,
更不用說還涉入該園疑似有不當管教的現象。
接下來也是等待毛髮檢驗的結果,同時一併追查其他案件。
2. 現在比較有衝突的是汐止案的情況,汐止案根據目前的數據都落在陰性的區間,
這部分完全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有檢出,所以這邊確實應該要尊重檢驗專業。
ref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42144
在這邊的討論也就比較混亂,特別是招明威的意見本質上無視檢驗的基礎,
真心呼籲大家還是對他的意見保留一點。
但是多數在討論汐止案陰性的過程中,
忽視了板橋案 6/8 其實是被實驗室認定為檢出,而且這個檢出是非預期的。
這是我覺得值得提出討論跟 highlight 的。
3. 很多網友,版友,他版版友,都不是專業人士,
所以在名詞的使用上有時候會誤用或借代,
看起來會比較痛苦一點。
但是我覺得只要把陰性,陽性,檢出值,致病含量,四者標示出來,
大家都還是能夠彼此理解彼此在討論什麼。
還有一部分的爭執在討論代謝,因為時間過久而導致無法驗出的情況,
但是代謝確實也是個麻煩的問題。
不能完全否認代謝的影響,但把所有未檢出都認為是代謝的影響也是很過頭。
這部分就是信任問題。
目前汐止案看起來是沒有任何陽性的報告,
這點是值得再繼續宣導汐止案是誤判的機率非常高的。
但是板橋案還是卡在 6/8 的檢出的判斷,
並且期待毛髮檢測能給我們更精準的陰/陽判斷。
我個人覺得這些不是零檢出與否的討論,
而是面對這些檢出值,到底該怎麼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