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憂鬱對抗了好幾年,憂鬱的源頭是來自童年創傷。我有像文中一樣的媽媽,單親,有著言語暴力、情緒勒索和肢體暴力。她們說著一樣的台詞,「你想逼死我是不是」、「你爸爸都不要你了還這樣」、「你跟你爸一樣」 讓我有很深的既視感。
這會留下陰影嗎?肯定會,孩子不懂語言,也能感受父母的情緒。「受到辱罵、毆打的孩子不會停止愛父母,他們只會停止愛自己」,多麼殘忍又痛心的事實。
我想告訴原po,其實你比你所想的還能做的更多。但你得先照顧自己,生病的人是無法照顧其他人的。
怎麼做?一句簡單的問候,真誠的關心。這樣就很好了。
可是這要做到不容易,就算社工來也不一定能做到。你們現在敲她門,都是想解決她產生的問題,噪音、言語霸凌、不當管教等,當你將她視為問題時,就帶有偏見和批判,就算是以關心為名包裝著,也藏不住其中指責的意味,媽媽感受到這份敵意,自然也不會開門。
在社區走廊樓梯擦身而過時,一個點頭、一個招呼、一個微笑,蜻蜓點水的向她釋出善意,這樣就很好了。不想寒暄沒關係,因為她可能也不會跟你聊。持續穩定的釋出善意的問候和關心,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接納的,哪天願意開口多聊幾句,或是當有難時知道可以向誰求助。
而且你也在示範一個正常的人際互動,日復一日提醒媽媽,什麼是健康的相處,這些互動也會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種下種子。
我幼稚園同學的媽媽就是很好的例子,我還記得那個阿姨很善良,有注意到我家的情況,會關心我媽,也會找我聊天、找我去她家玩,可是沒多久他們就搬家轉學走了。離開前阿姨給了我一張他們的合照,一直是年幼的我力量來源。那份溫暖,在我心中久久不散。
相較其他人都沒辦法好好跟我媽聊天,因為他們都覺得我媽不會教小孩,在開口前就帶有歧視和偏見了,這樣的敵意,媽媽和小孩也會感受到。雖然我被我媽不當教養著,但還是深愛著她,小時候我也不喜歡別人罵我媽、說她壞話。
當然她造成我很大的童年創傷,可是如果從她的成長經歷來看,就不難發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生病的媽媽,內在也是個受傷的孩子。其他人把她當作大人來要求,我也把她當作大人來期待,長大以後,我才看見她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
「你看你爸爸不要你了」這句我兒時聽了千遍萬遍的話,在三十幾歲之後,竟然聽出了新意。「我的另一半離開我了,沒有人要我了 」一次又一次,失婚的她以這種方式悲傷吶喊著,只是過去都沒有人聽懂。(我媽離婚後還不被原生家庭接納,很慘)
有了孩子之後我真的覺得帶小孩很辛苦,何況她們又要工作又要帶孩子,無後援之下身兼母職父職。經濟壓力、婚姻失意、教養孩子的無力,相信文中媽媽和我媽都已經盡了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