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位剛滿兩歲的幼兒,他每天醒著的時間,都處於一個沒事找事做的狀態。他
有精力,也很好奇,但他的精力和好奇心並非照顧者能夠有效掌控和利用的對象。我們能
做的只是提供安全的環境,觀察他和環境中人事物的互動,推敲他的想法,用淺白的話語
解釋事物的現象給他聽。
在兩歲這個階段,只要讓普通的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觀察、探索和模仿,就是很大的
刺激,為他們即將發展出的心智理論奠下基礎。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指的是人雖
然無法用肉眼看見他人腦中的想法,卻能藉由自身的認知和觀察他人的行動,去猜測他人
行動背後的動機,包括他人的欲求、信念和偏好,進而形成對於他人想法的理論。
今天想與板友分享的這本書,是我在這位幼兒還沒滿一歲前就讀完的科普作品。最近
孩子年齡到了,開始出現一些和書中敘述相符的行為,我覺得蠻神奇的,所以節錄整本書
十四章中第六章承先啟後的內容供版友參考。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心理系教授 Henry M Wellman 在 1990 年出版的 The
Child’s Theory of Mind 聚焦兒童的心理發展以及心智理論的建構,這本書根據
Google Scholar 的資料,在學術界被引用將近 4,700 次。 Wellman 在2020 年出版了一
本薄薄的科普書籍 Reading Minds: How Childhood Teaches Us to Understand People
(在下的非官方翻譯:《讀心:童年如何教我們了解其他人》),前五章簡介了過去三十
年間心理學界為了測試表達能力不成熟的幼兒的心理能力而發展出來的實驗和成果,第六
章則總結了幼兒建立心智理論的五個階段,以下為筆者的不專業翻譯:
1. 第一個階段是了解人有「不同的欲望 (Diverse Desires) 」:對於相同的東西,
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欲求。幼兒若能了解同樣是蘋果,某甲喜歡,某乙討厭,就初步掌握
了人有不同的慾望的概念。
2. 第二個階段是了解人有「不同的信念(Diverse Beliefs) 」:對於相同的狀況,不
同人可能有不同信念。面對一個密閉的盒子,某甲猜測裡頭裝的是蘋果,某乙猜測裡面裝
的是香蕉,幼兒如果能理解甲乙的猜測可能相異,之後也能推論每個人的信念不一定相同
。
3. 第三個階段是了解「有知與無知 (Knowledge – Ignorance) 」:人與人之間,除
了信念不同,也可能有不同的知識。用上一階段的密閉盒子舉例,某甲可能實際上知道裡
面裝了一顆蘋果,但是某甲的知識不一定會與某乙共享。達到這個里程碑的幼兒就能理解
有些人可能不曉得其他人知道的事。
4. 第四個階段是了解「錯誤信念 (False Belief) 」:無知和擁有錯誤信念兩個概念
。以羅密歐與茱麗葉為例,羅密歐並非不曉得茱麗葉的死訊,乃是錯誤地以為茱麗葉真的
死了。達到這個里程碑的幼兒可以理解即使有些事情客觀為真,有些人卻可能相信錯誤的
資訊。
5. 第五個階段是了解「隱藏心智 (Hidden Minds) 」:前述的慾望、信念、知識和思
想都不一定會彰顯在人的行動中。討厭蘋果的某甲可能會再被人招待吃蘋果時假裝喜歡蘋
果;不知道盒子裡裝著蘋果的某乙可能正好猜中內容物,所以看起來像是他知道。幼兒將
會理解:心智是看不出來,可以被隱藏的。
書中用圖畫表達了這五個階段。
https://lurl.cc/zGW9T
(Wellman, H. M. (2020). Reading Minds: How Childhood Teaches Us to Understand
People, 54.)
研究者在美國、加拿大、澳洲、德國和其他國家用心智理論量表測試了成千上百位學
齡前兒童,發現一般兒童是循序漸進地平均從 3 歲起了解「不同的欲望 (Diverse
Desire) 」, 3.7 歲左右了解「不同的信念(Diverse Beliefs) 」, 4.4 歲左右了解「
有知與無知 (Knowledge – Ignorance) 」, 4.8 歲左右了解「錯誤信念 (False
Belief) 」,最終在 5.4 歲左右了解「隱藏心智 (Hidden Minds) 」。
https://lurl.cc/O661B
(Wellman, H. M. (2020). Reading Minds: How Childhood Teaches Us to Understand
People, 55.)
作者舉了他兒子四歲時與他的對話做例子。
四歲的兒子:「你轉過頭去,不要看我這邊。」
作者:「為什麼?」
四歲的兒子:「因為我要做你不喜歡我做的事,我不想讓你看到。」
由這段對話可以觀察到,四歲的兒子已經了解父親不喜歡他做的事(不同慾望),如
果父親沒看見他所做之事(父親保持無知),他就能避免責備。但是他還沒有發展出這個
計劃要成功,父親必須連他在謀劃都不能知道的「隱藏心智」的概念。
上述是一般孩子的狀況,如果是聽障的孩子,因為聽不到普通人的語言,心智理論發
展得較晚,但是等到他們能夠掌握與他人溝通的方法(手語)後,還是有能力達到上述的
五個階段,只是比一般孩子晚了大約七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研究提到有 5% 的聽障兒
童的父母之一也同為聽障人士,他們從小就開始用手語溝通,在那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
聽障兒童的「母語」就是手語,他們發展出這五個階段的歲數與一般兒童無異。其他
95% 的聽障兒童的父母聽力正常,通常是在有聽障兒之後才開始學習手語這個新語言。這
些聽障兒經常要等到進入聽障學校後才會進入一個大家都使用手語的環境,從而開始發展
對他人心智的理解。聽力正常卻育有聽障兒童的父母對於孩子在聽障/手語族群中找到水
平的身分認同,而父母卻無法與孩子產生垂直身分認同的糾結,也是引發 Andrew
Solomon 撰寫《背離親緣》的原因之一。
https://lurl.cc/Uy7cO
(Wellman, H. M. (2020). Reading Minds: How Childhood Teaches Us to Understand
People, 56.)
Reading Minds 這本書裡有許多研究者節錄實驗對象充滿童趣的發言,最近我家的兩
歲幼兒也逐漸認識到自己有想法,而他想做的事和我們想做的事不見得相同,經常因此大
發脾氣,又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上一秒還在為了水龍頭被關掉而大哭,下一秒聽到要吃
餅乾就開心地跑出浴室。這樣一來一往的過程中,他都在學習,測試他的心智和照顧者的
心智之間的界線,逐漸展露讀心的本能。如果他照書裡寫的那樣,在五歲多時了解人大多
數人的想法和行為不一定合致,也開始懂得在他人面前適度隱藏自己的想法,不再像今天
這樣直率地表達沮喪或喜悅,大家就會視他為成熟、有禮貌的孩子,願意與他進行更為理
性的互動,而後孩子又會從那些互動裡獲得更多用來建構複雜心智理論的材料。
========
其實沒聽過這些發展階段也不見得錯過什麼啦。有位老大即將滿十歲的二寶媽前輩在
前陣子和我聊天,對我說「前三年其實都是生理需求,等小孩三歲長出心智之後,有了心
理需求,那就累了。」我問她她也讀過幼兒的心智理論嗎?二寶媽前輩說她沒聽過,三歲
這個分水嶺是她自己觀察兩個孩子的結論。
現在才起心動念翻譯這幾張圖主要目的是用來充實最近寫的一篇有關學習古文的理論
基礎,為了貼到板上,只節錄適合板規年齡的部分。想看有圖有排版但是內容超出本板討
論範圍的網誌版請點 https://vocus.cc/article/65994da6fd89780001b53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