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帶兒子(1y5m)去露營,兒子對隔壁帳很好奇,一直往人家家走過去(社恐媽媽咬手指)
還好他們很歡迎,是爸爸媽媽帶著兩個小姊姊的親子組合
互動過程中,我兒子撿起他們隨意擺放在地上的蘋果牛奶
我第一時間反應是告誡兒子:「東西不可以拿,那是人家的,放回去」同時想從他手中拿走物品
可是兒子不想,發出鬧彆扭的聲音,對方的小姊姊也看到,覺得自家的東西要被弟弟搶走了,有危機感,也把手伸了出來想搶回去
這時對方爸爸馬上出聲提醒:「沒有,弟弟是在提醒你牛奶掉在地上,要謝謝弟弟」
事件的解讀馬上從拿/搶東西,變成溫馨的提醒和感謝。小姊姊聽了爸爸的話,知道弟弟是提醒她東西在地上,不是要拿走,馬上對弟弟說聲謝謝
而我兒子聽到後,很神奇的就鬆開手,把牛奶給姊姊了。表情也是溫和的。讓我非常驚訝
事後我一直在思考,所以是我想錯了嗎?我兒子真的在提醒對方嗎?!(◎_◎;)
就算兒子根本沒這麼想,大人對孩子行為的解讀是不是也會影響事件的發展?因為我的話語,讓小姊姊以為東西要被搶走了,經過爸爸出聲提醒,兩個孩子很自然在道謝和歸還中和平落幕
回來後,我嘗試改變,本來都對兒子說不可以拿這個、不可以拿那個,覺得他的行為都是搗亂添麻煩,對他說了很多否定句,現在想要學習看見、感謝並肯定他的行為
媽媽2.0:「謝謝你幫媽媽拿來這個,媽媽還不需要哦,請你幫忙放回去~」
對比 媽媽1.0:「你幹麻拿這個給我,不要亂拿東西,放回去!」
很神奇,不知是心境?話語?上的轉變,我覺得孩子好帶很多,也很願意滿足媽媽的要求
在此之前我覺得自己很糟糕,是一板一眼的媽媽(掩面),也不太知道怎麼跟孩子玩(因為覺得很無聊orz)
沒關係當媽媽才第一年,我們會慢慢升級的,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