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小浪不是浪 是適應場地 XDDD
============================
讓我們和起伏說再見
原創: 蔡贇 刊於〈和蔡贇聊羽毛球〉公眾號 2018/11/7
法國公開賽男雙決賽,小將韓呈愷和周昊東擊敗了世界排第一的蘇卡姆約和吉迪恩,毫無
疑問給球迷帶來了一個驚喜。可短短三天之後,中國小將就在薩洛盧公開賽上首輪出局,
淘汰他們的是跨國組合金沙朗和陳文宏。
不用太在意金沙朗和陳文宏這兩個名字過去有多輝煌,畢竟他們已經很久沒有在頂尖賽事
中露面了,現階段的能力和狀態都無法和「小黃人」組合相比。那為什麼韓呈愷和周昊東
能擊敗「小黃人」,卻會輸給並不在巔峰的跨國組合呢?
相信很多人都能說出原因:年輕隊員起伏太大。
首先我們要明確,運動員出現狀態起伏是必然的,所有人的狀態都會有週期性的波動,但
是對於優秀運動員來說,他們之所以優秀是有能力把狀態高峰期盡可能拉長,把低谷期盡
可能縮短,而且狀態的高峰和低谷之間差距不會特別大。也就是說,優秀運動員狀態上的
起伏,從成績上來看並不會太明顯,比如他狀態高峰期是冠軍,那低谷期最起碼也是前八
,能達到這個高度,就可以認定這是一個優秀運動員了,因為他穩定。
狀態穩定的來源無非就是兩個,能力和心態。其中能力是根本,只有能力足夠強大,才能
建立起足夠的信心去面對各種衝擊。
大家回想一下,我們看到高水準運動員打一些排名比較低的對手,場面上一般不會出現一
邊倒,甚至還會稍顯膠著;而中等水準的運動員打排名較低的對手時,基本都是稀裡嘩啦
的速勝,這就是能力上的差距造成自信心差距的一個體現。高水準運動員知道自己能力所
在,所以面對低排名的對手時心裡有底,他不會著急去結束比賽,而是利用這個機會去熟
悉一下場地的情況、燈光、球速,甚至嘗試一些自己新的技戰術打法,他能把比賽的主動
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中等水準的運動員心裡沒那麼有底,生怕出現什麼意外,自己的能
力不足以應對,所以速戰速決。場面上倒是摧枯拉朽,但是從整個比賽的進程來看,他失
去了適應場地適應比賽的機會,有點得不償失的味道。但是有什麼辦法呢,他能力不夠啊
。
韓呈愷和周昊東輸給了金沙朗和陳文宏,不排除因為前者剛拿了法國賽冠軍,對手對他們
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充分的準備,但歸根結底還是自身能力不夠厚實。大家想想羽毛球各
個單項中的「大神」級的運動員,誰不是被各國對手研究了個透的,但他們還是能在自己
的單項上笑傲群雄那麼多年,就是絕對實力為基礎,激發出強大自信心,從而形成的戰績
上的強勢。
說完能力,我們再來單說一下心理層面的因素。任何人贏球之後自信心都會有提升,不過
優秀運動員會很冷靜,會很理智地分析勝利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問題。但是對於年輕隊員
來說,勝利帶來的自信很多時候會讓他們無暇去顧及其他的因素,很容易就形成「自信心
爆棚」的情況,導致自我認知的位置超過了自身實際具備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
會影響下一次比賽的投入程度,另一方面也會在下一次比賽失利後,由於巨大的心理落差
而造成更大的衝擊。
心理上的問題不可忽視,但是根源還是在於自身實力的儲備,如果你的能力已經達到無懈
可擊,那狀態起伏自己會很小。而對於現在的年輕隊員來說,想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
要敢於直面困難,直面不足。
自己的技戰術打法中存在缺陷,應該怎麼去應對?我們那個年代就是苦練,什麼不行練什
麼,不斷補強。
但是現在的年輕隊員不會這樣,他們面對困難時的韌性比起前輩來差一些。自己的缺陷會
讓自己很不舒服、很別捏,於是他們習慣「聰明的」躲開,認為去加強自己的長項,用自
己的特長來掩蓋自己的不足,或者在比賽中通過一些戰術技巧讓對方無法打到自己不擅長
的區域。這樣的想法理論上可行,但是實際上很難實現:在訓練中,羽毛球本身就是一項
整體性很強的運動,你只要一方面有不足,就不得不在另一方面勻出一部分精力來「照顧
」它,最終導致缺點依然是缺點,優點被牽制也受到影響。在比賽中,同水準之間的較量
,你想隱藏自己的弱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方一定會抓著你的弱點一陣猛打,你根本沒有
辦法發揮你的優勢。
所以說,實力才是王道,想要讓自己強大、有自信、足夠穩定,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讓自
己缺點沒那麼明顯甚至沒有缺點,在訓練中就是要有「不原諒自己任何一絲錯誤」的態度
,必須要對每一個細節較真兒。林丹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從小就不服輸,訓練輸了就一定
要拉著那人再打,一直到打贏為止,在此過程中去彌補自己的不足。李龍大的成績和能力
有目共睹,但他對自己細節上的「執拗」程度可能大家都想不到,很多時候剛比賽完回到
熱身場,他會針對剛剛比賽中出現的問題馬上再加一段訓練,這可不是輕技術「活動一下
」,是實打實的上量訓練。年輕隊員,缺的就是這樣鑽牛角尖的勁頭,現在中國隊裡張楠
是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的,訓練結束後會主動加練、補強,因為他經歷過,他知道這樣付出
能得到什麼樣的回報。
當然,把上述能力和心理都調整好了,也不意味著你馬上就能成為優秀的運動員,就像釀
酒一樣,要耐心等待時間的力量。現在很多年輕隊員很急躁,和優秀隊員比賽,每次都輸
3、4分左右,他們就會覺得差距並不大,就想馬上追上,這是不對的。我們都是從年輕隊
員階段走過來的,很清楚地知道關鍵球階段3、4分的差距,實際上的距離比比分上大得多
,可能需要你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追上,這3、4分就是我們常說的「經驗」,羽毛球就
是那麼玄妙,所以,必要的耐心是要有的。強如大滿貫得主林丹、陶菲克,不也有在狀態
火熱的那些年莫名輸球的經歷嗎?
戴資穎、鄭思維和黃雅瓊應該說是2018年表現最為強勢也最為穩定的選手了,他們也剛剛
刷新自己單項的世界排名積分紀錄。他們的實力有目共睹,但是回望他們的成長經歷,也
是在時間的沉澱中逐漸形成今天的積累。戴資穎2016年之前的表現並不十分搶眼,鄭思維
出道時能給張楠和趙芸蕾、阿瑪德和納西爾造成那麼大的衝擊,但那段時間還是亞軍多過
冠軍;黃雅瓊的實力毋庸置疑,但她也經歷了蘇杯失利的洗禮。這是運動員成長的必經之
路,是獲得成功的一部分。所以,在能力足夠,心態成熟的情況下,別忘了提醒自己,再
多一點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