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inyurl.com/b5ccc8ut
※ 本文摘自《長勝心態》,原篇名為〈「一切都是為了獎牌」:競技運動的真相與迷思
〉
奧運選手心底話:奪冠喜悅不持久,銀牌沮喪感超乎想像
2021.8.3 READMOO編輯團隊
文/凱絲.畢曉普;
譯/鍾玉玨
英國愛爾蘭裔自行車選手麥可.哈金森(Michael Hutchinson)指出,觀眾往往比得勝的
選手更開心。教練與老師若抱著「運動最讓人開心的事莫過於勝利」,這樣的心態可能讓
旗下選手不期待也不奢求開心這檔事。這也會影響運動員的思維模式,一旦贏了比賽,感
受到的「狂喜」與他們預期的差太多,會導致許多冠軍選手成績開始走下坡。
冠軍的「解脫」
許多勝利者大同小異地提到了解脫。划船名將史蒂夫.雷德格雷夫在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
奧運替英國抱回唯一一面金牌後,接受訪問時提及他承受的龐大壓力。這個採訪距他摘下
奧運金牌不過幾分鐘,但全程感受不到絲毫喜悅,最後的結語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卻也充
滿負面情緒:「如果你們當中有誰看到我再靠近船艇,我允許你們對我開槍。」
哈金森深入剖析了勝利者的情緒反應:
你贏的次數愈多,愈是覺得鬆了口氣。隨勝利而來的純粹喜悅稍縱即逝。對於那些把體育
這樣微不足道但又困難不已的事情當作事業來經營的人而言,這門事業讓人純開心的階段
短暫到可能在他們可投票的年紀,就已成漸逝的記憶。開心逐漸變成成就感,然後是滿足
感,最後是鬆了口氣的解脫感,心想自己總算辦到了,經歷這些歲月,每日、每週、每年
的操練,淨想著如何把這件小事做到盡善盡美,所幸沒有虛擲人生。
奧運划船金牌選手湯姆.藍斯利(Tom Ransley)深有同感,在二○一六年里約奧運簡直
不是人幹的激烈比賽後,重申了這種解脫感。他說,等在起跑線時,他覺得自己像「一台
只會執行指令的機器」:「為了贏得比賽,只要執行一系列事先預演過的流程,這是肌肉
記憶,而且心裡想的是,贏是唯一可能的結果,其他結果都是輸。這也是為什麼多數大贏
家賽後只會感覺鬆了口氣。完全的解脫,總算落幕,一切都結束了。」
安卓.阿格西(Andre Agassi)在自傳《公開》(Open)裡描述拿下期待已久的大滿貫後
的心情,揭露勝利這隻怪獸,讀來心有戚戚焉:
兩年來大家說我扮豬吃老虎,把我捧為名人,但我不覺得溫網改變了我。
其實我感覺
自己更像是被告知了一個齷齪的小祕密:贏球根本啥也改變不了。現在我拿下了一個大滿
貫,我發現了一件世上鮮少人獲准知道的祕密。贏球的好心情沒有比輸球的壞心情好多少
。開心的時間不會長過沮喪的時間,其實根本差遠了。
亞軍的沮喪
如果這是一些勝利者的感受,那麼其他人呢?首先,讓我們看看銀牌得主,他們距離冠軍
僅一步之遙。凱瑟琳.葛瑞格五度入選英國奧運划船國手,提及她在二○○八年北京奧運
摘下第三面銀牌時的感受,指稱:「簡直像一場喪禮。」隊友安妮.維農(Annie Vernon
)則是生平第一次抱回奧運獎牌,指稱這結果「到死都會覺得遺憾」。6o們這支划船隊
頂著龐大的壓力與各方的期待,希望她們能獲勝,為英國女子划船隊摘下第一面奧運金牌
。
進軍北京奧運前,她們已連續三年拿下世界錦標賽冠軍,而且在兩千米賽遙遙領先對手。
結果僅抱回銀牌,真是令人心碎;隊員、記者、評論員與專家的反應一面倒的負評。船員
在領獎台上痛哭流涕。難怪一項研究顯示,銀牌得主的壓力似乎限縮了他們的壽命。
英國跆拳道國手盧塔羅.穆罕默德(Lutalo Muhammad)在里約奧運摘下銀牌後,哭倒在
父親懷裡。他告訴英國廣播公司:「這是我這輩子最低潮的一刻。」過了六個月,他說:
「我無時無刻不想著里約那場比賽,我被它傷到痛徹心扉。我這輩子永遠也忘不了這遺憾
。」
喜劇演員傑瑞.賽恩菲爾德(Jerry Seinfeld)嘲諷社會對待亞軍的方式:
我想如果我是奧運選手,我寧願自己吊車尾,也不要摘銀 你知道,奪金,感覺很爽。
奪銅,你會想,好吧,至少我沒有空手而歸。但是奪銀,感覺像是在酸你,「恭喜」你差
一步就贏了。在所有敗將中,你排在榜首,是頭號失敗者。」
那麼其他人呢?有趣的是,銅牌得主的反應剛好相反。一項研究顯示,他們領獎時比銀牌
得主開心。對他們而言,勝利的「相對性」 與比較性(例如,你的成績取決於表現是否
優於周遭其他人)對他們較為有利。銀牌得主通常會對「沒有贏到」金牌感到遺憾,但銅
牌得主則會將自己與第四名選手加以比較,慶幸自己至少拿了面獎牌,因而比銀牌得主來
得開心。10ōo些針對「銀牌症候群」所做的研究多年來讓研究員著迷不已。這些研究凸
顯了大家一開始定義成功以及設定目標時,採用的標準有多重要。
.....................
競技運動帶來的壓力難以想像
對於球員和投入的球迷來說可能都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關注、正視自身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