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農牛在第一屆亞洲職棒大賽,
被日本冠軍羅德隊提前在七局KO下場,
輸球原在意料之中,但沒想過這麼悲涼,
然而跟隨在後的撻伐,可能比球場上的慘敗,還要沈重。
早在10月15日,台灣職棒十六年例行賽還未結束,還未確定究竟是哪三隊可以打進季後賽之前,
我就寫了一篇「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總冠軍」,雖然純粹是操心,有點「卒仔心態」,
可是類似的憂心也不是沒道理,就算早就知道實力落後日本職棒一大截,
當真被提前KO,還是難過。再看看網路或媒體,連「國恥」之說都端出來了,實在很沒力。
把問題都歸咎給興農牛,其實不公平,今天換成哪一隊,都要面對同樣的慘狀,說不定還更慘。興農牛取得職棒總冠軍,就只好出國當肉靶,這一趟殘酷的廝殺,好像把台灣棒球送進醫院進行徹底的總體檢,但是病灶找出來了,問題能夠解決嗎?當然不可能。這不僅僅是棒球的問題,還是經濟規模的問題,甚至,是整個台灣的體質問題。
台灣職棒走了十六年,球團經營球隊的格局,比較像運作短期獲利的商品,找洋將來衝戰績,找廣告贊助商來貼補成本,可以省錢就不要擴充備用戰力,誰可以三連霸,誰可以最早獲利,誰就是王道。
記得去年興農楊老闆無預警開除陳威成總教練,引起球迷反彈時,說了一句讓人不寒而慄的名言:「不高興的話,就不要進球場看球!」
台灣職棒球團對球迷經營,其實是很漠視的,因為從票房得不到他們快速獲利的預期,「賺錢,賺錢,賺錢」,除此之外,沒別的目標,找一家贊助商,比吸引一萬個球迷還有賺頭,可是,建立球迷對球隊的認同感,以及因為支持一個球隊產生的幸福感,其實才是台灣職棒最欠缺的力量,瞧瞧日本羅德應援團的聲勢,瞧瞧總教練Bobby Valentine頻頻以日文感謝球迷,今天又聽說,羅德將跨聯盟冠軍的獎金半數,共2500萬日幣,回饋給球迷,唉,除了嘆息之外,還能如何。
這當中曇花一現的那魯灣聯盟,或許在一批有心人士的用心衝刺之下,呈現短暫革新的榮景,但最末還是欠缺人氣與銀兩,返身被老聯盟羞辱一番,一切回歸原點。我記得詹宏志結束網路媒體《明日報》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對的創意,遇到不對的時機」,那魯灣的殞落,就某種程度看來,也有類似《明日報》的悲壯。
相較於日本,台灣將棒球稱之為「國球」,實在很勉強。像樣的球場不多,進場看球的觀眾也不多,球賽轉播收視率比不過口水亂噴的談話性節目,專業的棒球新聞登不上媒體版面,棒球雜誌就算零售業績不錯,但廣告收入欠佳,最後也只能遺憾收攤,而出版社認為棒球話題是小眾,電影電視素材見不到棒球的好劇本,我不知道國球的說法究竟是諷刺還是消遣,媒體記者除了期待「另一波簽賭消息」來幫台灣職棒收屍,除了找組頭打聽簽賭的籌碼與賭盤之外,對其他事情,都不太有興趣。
韓國有Samsung,有KIA,日本有Lotte,養樂多,樂天,日本火腿,軟體銀行、讀賣新聞,一字排開的知名集團當後台老板,他們經營職業棒球不純粹以賺錢為目的,除了使命感之外,棒球為他們贏得正面形象,為他們的本業建立威望與認同感,所累積的週邊效益,可能數倍於他們挹注在球隊的資金,可是台灣除了統一跟中信集團之外,台塑呢?台積電呢?國泰呢?鴻海呢?新光呢?
即便如此,統一和中信,並沒有傾其集團所有力量來支撐球隊,否則按照7-11在台灣島分佈的密度,以及統一麵的普及度,甚至中信喊得震天價響的We Are Family口號,統一獅與中信鯨的場面,應該不會只有現在這種規格。
而兄弟象靠一間旅館撐了十六年;興農牛靠農藥超市當後盾;兩支老球隊拖著固執的格局思維,經營者的決策主宰球隊,棒球人的角色變得很渺小,球衣是招攬廣告的看板,球員是生產機器,沒有備胎沒有進廠維修的福利,受傷的人就要扣薪,不聽話的人就收拾包袱走路,只要兄弟象與興農牛繼續稱霸,球團運作的狀況應該就不會改變,除非La New熊可以很快奪冠,給這些老舊思維當頭棒喝,否則,這兩支軍團還是會繼續「勤儉持家」,繼續固執下去。
至於誠泰Cobras,好不容易醞釀成形的氣質風骨,卻在銀行併入金控,總教練郭泰源辭職,領隊一句「會打球的人未必會帶球隊」的冷言冷語猶如雪上加霜,平添下一個球季生死未卜的負面臆測,就算是媒體捕風捉影杜撰而來的,按照過去誠泰球團的媒體公關敏感度,竟也放任這種說法不斷蔓延,果真冬天未到,支持誠泰的球迷,卻已經寒到骨子底,不知道是不是「真心換絕情」,對一向引以為傲的誠泰精神,無疑是一大敗筆。
看來,La New熊可能是唯一貼近日韓水準的經營模式,怕的是,整體環境並不能跟隨著進步成長,最末會不會跟那魯灣與明日報一樣,對的創意思維觀念,卻遇到不對的時機,雖然百分之百支持劉保佑老闆,卻也免不了擔心。
整個台灣並沒有全力支持這個稱之為「國球」的運動,包括政府單位、包括財團、包括媒體,當然也包括居住在台灣這塊土地的百姓在內。
跟日、韓相比,我們不只缺錢,缺人氣,缺巨蛋,缺支援,缺運動行銷的腦袋,甚至一些當作職棒比賽的球場,還缺椅子、缺乾淨的廁所、缺看球應該被尊重的幸福感,如果把這些殘破的元素讓七局被KO的興農牛選手去承擔,是不是有點殘忍?
攤開羅德的投手陣容,一、二軍加起來,總共有29名,其中只有一人是洋將,其他全都是正港的桃太郎,整個賽季的九名主力投手,有六名超過十勝,而號稱「幕張防波堤」「房總大魔人」的王牌終結者小林雅英,光是他一人的薪水,就可以支付台灣一整支球隊的酬勞。
相較之下,興農牛靠中南美三人兵團與陽建福、郭勇志,如何對抗羅德?就算誠泰出征,也只有七名投手可用,何況,還欠缺兩門洋泡,怎麼跟李承燁、Franco與Agbayani對轟呢?
日本的甲子園球賽,有四千支球隊參加,每年等著排隊讓職業球團挑選的高中選手有四百人,而台灣呢?我們連基層棒球出賽都要借住寺院,當立法院可以好幾天吃便當吃點心不審法案照領錢,而我們的小球員卻要煩惱打進決賽之後沒有經費繼續撐下去,這樣的環境還要說大話把棒球當國球,確實太沈重。
光靠聯盟或球團努力,看起來是不夠的,這是整個台灣結構的問題,我們的棒球水準跟日、韓的差距會越來越遠,跟中國的距離會越來越近,而且遠離與接近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因為他們都在進步的時候,我們卻不斷內耗,不斷在政治場域消耗熱情與期待,許多人可以去造勢大會,去遊行,去累積談話性節目的收視率,卻很少看棒球,如此一來,我們如何要求台灣的棒球水準跟日韓並駕齊驅?因為在棒球場上奮鬥的人,根本是寂寞的鬥士。
媒體這陣子可能會針對棒球的問題短暫討論幾天,然後繼續去追下一個澎恰恰或胡瓜,陳哲男或非常光碟,可是明年三月的經典棒球賽很快就來了,一年之後,亞洲職棒大賽也會舉辦第二屆,而我們的職棒聯盟還找不到會長,誠泰還找不到新老闆跟新教練,此時此刻,還真是洩氣。
或許如緯來主播蔡明里說的,當我們在國際比賽場合高唱國旗歌的時候,想想「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這幾個字的含意,六個球團經營者,你們投入棒球的本意是什麼?其他無動於衷的財團,你們不想投入棒球的原因是什麼?而逐漸遠離球場的球迷,或留在場內卻不斷焦慮的球迷,我們到底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
看到國內科技大廠BenQ挹注一億歐元(相當於四十億台幣)廣告費用在西班牙皇家馬德里職業足球隊的新聞,除了羨慕之外,還感覺有些難過,苦苦澀澀的,很淒冷。這一整年的國內外棒球季,算是結束了,但內心的空虛不僅僅是漫長好幾個月沒有球賽可看的落寞,當日本球團陸續在十一月舉辦感謝球迷的大型聚會,替這個球季劃下完美的句點,台灣職棒卻必須提早面對酷寒的冬季,靜悄悄的,除了頒獎典禮之外,連各球團出面跟球迷與後援會大聲道謝的儀式都免了。
寫了將近四十篇棒球文章,頭一次遇到不知如何收尾的窘境,只想說,這是整個台灣的體質問題,讓興農牛獨自去承擔,或讓劉榮華總教練一人道歉,好像不太公平,這問題太複雜了,夠我們這個冬季好好思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