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職棒也十幾年,什麼光怪陸離的狀況也都看過了,
想針對台灣培養球員的方針或者是一些實際的行動引起討論。
首先針對三級棒球,相信大家都知道三級棒球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如果一個國家的運動要強,從小時候就應該要訓練或者是培養興趣,
不過台灣非常奇怪,可以說是本末倒置,一開始或許是像社團一樣,
但是到後來,如果比賽成績不好砍預算、廢社廢隊比比皆是,
棒球隊可以說是錢坑,球、裝備,如果不是什麼名門,要撐下去非常辛苦,
所以要怎麼樣才能拿到好成績?不外乎就是等待大物,
用獎學金(利誘)吸引素質好的選手入讀,不停的操操操,
之前有幾篇報導指出,台灣的高中青棒幾乎沒有什麼休息的時間,
而教練及學校本身也有戰績的壓力,為了贏(有時候也是選手本身的自願),
幾乎天天上、場場上,就這樣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進入下一個階段,
更別說出類拔萃的選手,還要為了國家的榮譽出賽,
或許贏了獎盃,卻敗了未來十幾二十年的選手生涯。
三級棒球不是所謂的「培養」?未來的國手?
我們每天都在笑職棒殺豬公,其實這些小選手每天都被屠宰。
經由這次的選秀,或者是之前的選秀,
我們都可以知道選秀順位高並不完全代表這位選手未來的成績表現,
也有低順位高就的狀況發生,
雖然大家不停的撻伐中信的邏輯(或者是運氣),
看到不同的球隊有不同的方針,有人選現在,有人選未來,
但是我想問的是:
現在的職棒到底有哪一支球隊可以做到所謂的「培養選手」?
或許有人會提到兄弟象隊的怪醫,但是我所謂的培養並不是越級送上一軍打怪,
打不贏又下放二軍,一軍全都掛了又抓上來,無線迴圈。
玩爛了就丟,沒有更多的隊伍來交易,因此口中難用的球員從此與職棒無緣,
我覺得台灣真的是棒球員的墳墓。
你在幾乎不會看到不停進化的本土選手,天花板非常明顯,
過了四五年至多十年就開始衰退,保持一個均標。
幾年前的興農全本土,個人認為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
全部都是本土選手,令人耳目一新,先發五人一字排開,也有過不錯的成績,
但是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慘不忍睹。
你把一堆實力上不了一軍的選手打出來,充其量做1.5軍,
比賽內容不好,到底是培養還是打臉我都看不懂,
不好用就一直冰,好用就天天上,贏球中繼,輸球踩剎車,
有許多的選手都是這樣被玩壞了。
對我來說最接近全本土完全體的就是誠泰眼鏡蛇,
先發三本柱林恩宇、林英傑、許竹見、配上楊騏嘉,隨便洗一個洋將,
對於總冠軍賽每次都會看到洋助人147特攻,
這一年的誠泰我覺得特別厲害,但是也因為用球數過量,
教練不懂得保護,敗了。
為什麼我文章大部分提先發投手,因為我認為,
先發投手占一場比賽六成到七成的勝敗。
而台灣近年來可以搬上檯面的大投手,
大部分都是高中或大學旅日或者旅美,幾乎沒有受到台灣職棒的荼毒,
所以當18歲的陳韻文要加入中職,我只能為他的生涯祈禱,
希望他在台灣可以超過10年。
或許近年來觀念慢慢改變了,看看鄰近各國,
中國、南韓、日本,棒球的知識觀念日新月異,
什麼時候台灣才能醒一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