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沈明璁/仁川專題報導
標題很不動聽,但這就是事實。
中華成棒隊在仁川亞運獲得銀牌,但接下來一整篇,得甚麼牌,都不是我的重點,重點是
,內容。
28日金牌戰,中華隊先發投手是23日投了4局的郭俊麟,首任中繼是24日投了4.1局的陳冠
宇。
郭俊麟前役對手是實力有一段落差的泰國,陳冠宇的對手是南韓,當時已經是0:9落後,
只差1分就達到7局提前結束的條件,他投的相當精彩。
我不是說差距這麼大就得認輸,2008年北京奧運0:8落後到追平的事蹟言猶在耳,但隨後
派上「終結者」羅嘉仁,總教練呂明賜已經用調度說話:我們怕被扣倒。
如果真的有「高度」,不應該用這種思維作戰,0:9輸球,沒有比0:10被提前結束不丟
臉到哪裡去。
扣掉後背肌受傷的江少慶,林逸翔、宋家豪、羅國華,理應是吃掉對香港、泰國局數的主
力,但那兩場比賽總共14局(均為7局提前結束),3人總共只吃6局,這不是思維問題,
也不是戰略問題,我認為很可能是兩個字,怕輸。
郭俊麟是原定首戰對香港的先發,之所以調整至第2戰對泰國,呂明賜當時的說法是「為
了讓他投一休四」。
確實,投手的調整非常細膩,不是只要休息就好,第一天該放鬆多久、第二天該伸展多久
、第三天該牛棚幾顆,都是縝密的運動科學、醫學,但是,郭俊麟是業餘投手,不是習慣
MLB大聯盟「投一休四」的投手。
正因投手調度不夠周詳,不夠相信自己的球員,才會出現金牌戰牛棚捉襟見肘,得冒著風
險派上經驗生嫩的宋家豪、傷勢只恢復7成的江少慶的悲劇。
南韓無懼速球,早已是天下皆知的特色,但兩次對戰南韓,教練團都派上沒有控球、只有
球速的羅嘉仁,無疑是將自己的弱點暴露在外、將自己的優點化為無形,羅嘉仁的崩盤,
教練團責無旁貸。
接下來是中華隊的進攻。
金牌戰第1局,中華隊首棒陳品捷敲出令人驚喜的三壘安打,林瀚用觀念敲出反方向的滾
地球,護送跑者回本壘,搶下第1分,隨後的第4棒陳俊秀掃出右外野方向深遠二壘安打,
雖然沒能得分,犀利的攻勢已經讓文鶴棒球場2.7萬南韓球迷鴉雀無聲。
第2局,蔣智賢率先敲出安打上壘,但王柏融被教練團授意觸擊,最後點成投手前方的小
飛球,形成雙殺守備,全場歡聲雷動,氣勢為之逆轉。
戰場上就是得聽從指揮官的指令,王柏融沒能完成推進任務,是他能力不夠,但是,教練
團有沒有想過,南韓先發投手金廣炫動輒150公里的快速球,真的那麼好點嗎?習慣擔任
中心打線的王柏融,現在叫他點,真的合理嗎?教練團知道,他賽前打擊率高達0.455嗎
?
在台灣的熱身賽,未開放球迷進場,因此只有少數人知道,中華隊在最後兩場熱身賽的觸
擊成功機率已經相當低,而且對手還是業餘、投手球速至多140公里的合作金庫,更何況
是亞洲頂級的金廣炫,當然,來到仁川也是一樣,戰術成功率始終不高。
除了金牌戰,準決賽對日本,第2棒的林瀚首次上場打擊也是被下觸擊指令,失敗收場。
但後3次打擊,他敲出2支安打,扎扎實實的安打。
優秀的總教練應該是有甚麼料,炒甚麼菜,而不是硬要球員做不擅長的事情,我一直認為
,運動比賽著重信任,該相信球員的時候請讓球員放手一搏,該相信教練的時候請聽從教
練的指示。
南韓該役也執行過觸擊戰術,但點的相當漂亮,如果中華隊有那樣的執行力,也就罷了,
但很遺憾,我們沒有。
再來談談高度。
甚麼叫高度?請看日本國家棒球隊,分層機制清清楚楚,就算中華隊目前在亞運對日本4
連勝,甚至未來再連贏個十場,都無法撼動日本野球實力,因為,那是他們的高度。
我不是說日本就是對的,也不是說台灣必須效仿,而是這件事情說明了運動賽事絕非「成
敗論英雄」,要贏,就在最高等級例如世界棒球經典賽(WBC)頂尖對決,而不是你很在
意、我不在乎的矛盾大對決,日本棒球之所以強盛,就是他們有輸球的風度、有贏球的高
度。
再次重申,我不是要求中華隊非得披金戴銀,中華隊就算得了鑽石牌,我也分不到一杯羹
,但這樣的內容,真的稱得上「專業」嗎?
成績會說話,但它有時候說的是廢話。如果拿了牌就天下太平,我們永遠只能在原地踏步
。
http://www.nownews.com/n/2014/09/29/1434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