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台灣大賽,猿迷的加油氣勢是一大亮點。
G1 G2 在主場就不說了,人數和音響設備都壓倒對手,輸了就說不過去;
但即使是在客場的 G3 G4 G5,其實氣勢也不輸主場球隊。
也許音量不如人數設備占上風的主場球迷,
但口號和動作整齊劃一的程度,坐在電視前面看都會覺得感動,
一時竟有日職應援團的錯覺。
猿隊的加油方式其實很多變,幾乎每位主力球員都有專屬的加油曲或口號。
再加上非球員的加油曲(常用的大約十首上下)及其動作,
理論上球迷應該很難全部記住。
那為什麼在客場時的球迷還是能表現出如此整齊的氣勢呢?
有句忘了哪裡看到的推文說得好:
「人家練了一整年,你練了七天就想跟人家比?」
我認為有幾個關鍵的原因:
1.這些球迷平常很常進場,所以所有的口號和動作都很熟。
2.主場的音響設備好,還有大螢幕,加上專門拍攝 LMG、球迷的攝影機,
就算有新的口號、動作,也能很快地傳達給所有球迷。
3.猿迷有幾個球迷自主成立的次級加油組織,
(如「喊喊團/南方公猿」、「本後扭扭團」等)
這些次級組織有足夠的動員力、領導力,然而又和球團的啦啦隊合作無間,
可以有效地放大球團啦啦隊下達的指令。
再進一步思考,這些原因可以歸納到同一件事情上:
單一主場的屬地主義
因為是單一主場,所以可以吸引在地(或鄰近)的球迷經常入場;
然後方便次級組織成型。
因為是單一主場,所以球團可以投資、增添設備。
當然,就算實施單一主場了,還是要有能吸引人入場的內容/環境/氣氛。
而這一點 Lamigo 也是花了快十年的時間才慢慢捉到訣竅。
(Lamigo 剛遷到桃園時也是慘澹經營)
但若是沒有落實屬地主義,就算有了好的內容,
不管是口碑、宣傳、球迷專業度等都無法有效累積,
也就無法達成今日的成果。
通常經營一種商業模式,第一個帶頭的人風險是最高的。
現在已經有人跳下去、而且證明只要方向正確、累積得夠久,
這條路是可行的。
那請問其他人還在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