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igo和創新一點關聯都沒有
所有的所有都別的球團都玩過哪有什麼創新可言
Lamigo沒有創新 但是在走一條品牌的道路
"品牌" 是台灣產業最缺乏也最羨慕的一塊
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 NIKE賣一雙鞋子 勝過寶成做十雙鞋
在創立品牌的路上 得到獲利之前永遠不知道投資會不會是一場空
Lamigo現在獲利遠超過其他三隊 這幾年的艱辛和創立品牌過程有些許的相同
過去以來球團經營保守 因為不賺錢
兄弟 味全 三商 時報 和信 中信 俊國 興農 第一 誠泰 米迪亞 統一 義大
TML的母公司不熟就不列了
這麼多經營者 唯獨只有兄弟其中幾年公開說有獲利
(各界推估還有很多年其實也有獲利... 詳見棒球民明書坊 好騙的藍星人)
但綜觀而言兄弟從業餘到收掉這麼長的歲月 應該還是賠錢
在這麼多團隊這麼多年經營都賠錢 你是行銷公司 你告訴經營者
"我做個簡報 你相信我 我會讓你賺到錢"
除非你會相信我之術
天時
劉保佑的兒子就這麼剛好 他是劉保佑的兒子 剛好會"老爸相信我之術"
又這麼剛好會"老爸加碼砸錢之術"
剛說了經營球團都是虧錢 球衣頭盔有補釘廣告 雖然醜 可是可以換到大把的鈔票
誰不知道球衣要是沒有補釘會好看 (見仁見智 足球 賽車也是滿滿贊助LOGO)
今天LAMIGO被笑成衣廠 賣球衣海噱錢 但是要拔掉補釘 改成全套球衣廣告
你敢放棄一年四千到六千萬的廣告費嗎 (根據當年兄弟官網的招商網頁)
放棄4000-6000萬的補釘模式 改成 開趴一年10套全球衣贊助模式 假設1000萬
4000 VS 10000(假設) 聽起來後者多很多 但是招商只招到兩套呢..
4000 VS 2000(假設) .....消失的兩千萬
過去贊助商拿出200-600就可以買一個位置曝光一整年
現在改成1000萬(假設) 只曝光一天 (單球衣 牆面不算)
不用久 五年前去和洪家說 不要補釘了 來開趴吧...我看被打到趴在地上
品牌之路 開始做品牌後就要放棄以前代工的客戶 萬一做不成呢 ...
廣告 宣傳 行銷
這三個詞感覺實際 又感覺空泛
很多東西當年都做過 一點也不創新
全主場屬地主義 自己LANEW時期就做過
啦啦隊 哪隊沒玩過
結合母公司行銷 Lanew第二年第一次贏兄弟推出促銷轟動 後來呢? 也不怎樣
失敗過再次玩同樣的梗 就要施展相信我之術 加碼砸錢之術
擴大編制啦啦隊 主場平日假日都有啦啦隊
5年前 從沒想過有一天場上會有人舉啦啦隊的加油看板
這裡順道一題 Lamigo已經很少炒作開球了
遙想當年瑤瑤 安心亞 豆花妹 舒舒
多少女神開球 現在你還記得幾個
Lamigirl 慢慢的慢慢的經營 可以Lamigirl跳舞夏令營 伴遊澎湖
修正過去的路線 同樣的梗還是可以創造有效的價值
60場全屬地主場 全主場應援
每推出一個都被大家嘲笑 全屬地會失去多少票源啊 全主場會失去客場票房
在預計要多得與失之間 需要很大的勇氣
品牌就是這樣 賺錢的時候大家羨慕的要死
多少人在路上成為過江之鯽 血本無歸
今天Lamigo的成功(賺錢) 可以替台灣的棒球有正面的發展
不是每隊都抱持少虧就好得心態
過去經營職棒要賺錢 一定要符合兩個條件 1.人氣 2.進入季後賽
人氣就不用說了 人氣就是票房的保證
沒進入進後賽大概少2-4000萬收入 (過去報導多領隊都有提到此數字)
兄弟就表示過 2-4000萬就是獲利來源 沒打進季後賽當年就是打平或是賠錢
過去20多年的定律 Lamigo突破了 球團賺錢 受益的是球員還有球迷
省錢賺不到錢 要花更多的錢才有可能賺錢
會寫這篇文章 是因為這幾年都有買喬山的股票
世界佔有率最高的健身器材是台灣的品牌 "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