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討論的是中繼投手調度的原則及難處,這一篇,想跟大家討論一下棒次排列原則。
如前一篇一位版友在推文中評論的,的確我也曾經想過棒次到底重不重要? 第四棒只有第
一輪機率很高前面可能有打著站上壘包,第二輪以後,第四棒完全可能是該局的第一棒啊
!?
因此,還是一樣把我所理解的一般性準則列出來,看看有沒有一個依據可循:
a. 打擊好的人,要往前排,因為在一場比賽裡他上場打擊的機會相對提高。
b. 最強打者的下一棒不能等級差太多,不然投手就會閃躲你的王牌打者。
c. 捕手不特別要求打擊,同一隊裡的二遊不常同時都擅長打擊。所以,九個人的串聯裡
,最少存在2-3棒的斷層。
d. 壘包上沒有打者的時候,希望是上壘率高的打者上場,而不是長打率高的打者。試想
,一個CPBL重砲手一年也才20支全壘打,你當然會希望他每一支都是滿貫砲,這樣得分效
率最高。事實上一分全壘打是挺浪費的。
e. 一壘有人,希望是長打率高的打者上場,因為一壘跑者可以靠二壘安打回來得分。
f. 得點圈有人,打擊率高的打者即可。
g. 三壘有人,不到兩人出局,希望是可以打出深遠高飛球,或contact好,不易揮空棒的
打者上場。
h. 一壘有人,不到兩人出局,這時候打高飛球被接殺沒有用,打滾地球則製造雙殺風險
。這時候,會希望是上壘率高,或觸擊成功率高的打者。
還有哪些原則呢?歡迎版友補完。
棒次排序就以能完成上述原則越多條的越佳。
但是事實上有些原則可能互相矛盾,例如e跟h。因為長打多是高飛球,但是被接殺的高飛
球無益於一壘跑者向前推進。
不知道以大數據的觀點,平均每一局上場的第一位打者以第幾棒居多?該不會是每棒機率
都是1/9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