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個台灣,穿戴式科技能不能讓陳金鋒晚點退休?
文/陳建瑋,PanX 泛科技編輯
台灣巨砲陳金鋒在開年之初就宣布打完今年球季就要退休,消息一出,多少人為之
流淚心碎,許願希望鋒哥能夠再多打幾年。我不禁想問,如果有現代運動科學與科
技裝備的幫助,鋒哥也許能夠再多打兩季?
其實,科技介入職業運動領域早就不是新鮮事,近年來隨著穿戴式設備的進步,運
動科技能做的又更多了。
最近剛打破北美職業運動連勝紀錄的金州勇士隊,可以說是 NBA 裡最熱衷投入運動
科技的隊伍。他們使用的其中一項裝置就藏在球員的訓練衣裡,這個躲在背上的小
東西,可以偵測人體的微小動作,紀錄球員的轉向與加速的力道以及膝蓋和腳踝的負
擔與心跳速率,並依此推算球員的疲勞程度和受傷的機率,進而調整訓練的分量和上
場時間。
最了解勇士隊健康狀況的人,恐怕是去年在總冠軍賽中落敗的克里夫蘭騎士隊球星
LeBron James,他曾不只一次表示,勇士隊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保持全隊健康。
雖然很酸,但我們必須承認,健康絕對是實力的一部分。
人類在高強度競賽時,常常會因為原力覺醒,而激發出超越平常的表現,這種突破極
限的精神,是運動員受人喜愛的原因之一,但恐怕也是運動員短命的關鍵(哭哭)。
當球員帶傷上陣,抓著教練的肩膀說「我只有現在啊!」,如此熱血沸騰的時刻,也
只有科技裝置提供的數據,能讓教練保持理性,叫球員下去坐板凳。
除了不斷挑戰極限的心態可能導致球員容易受傷、選手生涯縮短,職業球團的管理心
態轉變也是關鍵。早年的球團及教練缺乏愛惜運動員身體的觀念,而現代球團則視運
動員的健康為資產,一個頂尖球員一旦受傷,不僅薪水照領,戰績也會連帶下滑,買
票進場的球迷也會減少,為了不讓這些珍貴的資產受傷,需要更多的球員身體數據,
才能讓球員發揮最大實力,又能降低受傷的機會。
比起裝在身上的硬體,裝在大腦裡的軟體更重要
在職業運動的訓練場上,各種科技配備已經攻佔運動員身上的各個部位(比兄弟隊球
衣上的廣告還多),從鞋襪、衣服、護具,甚至是牙套,都可以收集各式各樣的數據,
監測身體狀況。除了貼身裝置,更精準的攝影系統也能派上用場,像 Swim Analyzer,
透過高速攝影,將畫面送進 App 裡分析運動員揮臂、轉身、踢水的動作,進而
不斷修正,來提升表現。運動科學家利比(Giuseppe Lippi)形容,在不久的未來,運
動員的表現,將愈來愈多取決於科學與科技的分析,天賦的影響將愈來愈少。
但是話說回來,這些科技裝備也只能提供數據,至少目前我們還沒看到有什麼裝備可
以自動修補受傷的功能,想要避免運動員受傷,不是戴上這些高科技傢俬就好了,最
終還是要仰賴教練與運動員根據數據來修正行為,而台灣的專業運動圈,似乎還是有
自己的玩法。
「觀念不改變,行為就不會改變,再多科技也沒用。」蓬勃運動事業執行長徐正賢指出,
這些高科技設備台灣都有,問題是如何把數據運用到實際的訓練和比賽中。許多台灣教
練和球員還是固守自己傳統的一套,「我看過一位著名的高中籃球隊教練,曾經讓球員
練習一個小時不准喝水,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還有,研究證明了喝酒對運動員的傷害
很大,還是很難改變風氣。現在也有新的觀念說明長跑對棒球員來說弊大於利,但台灣
棒球員還是每天在跑步。」
過時的觀念不僅提高了台灣運動員受傷的風險,也限縮了他們發展的機會,彭政閔說,
自己到 30 歲才知道重量訓練的重要,因為以前的觀念都認為重量訓練會讓選手受傷,
如果早點接觸重訓,他的進步會更快、發展會更好。
運動科學與新科技對於運動員的幫助愈來愈重要,球員和教練的觀念也要不斷更新,雖
然時光無法倒流,鋒哥退役就像他轟出全壘打牆外的無數白球跟我的前女友,回不來了,
但我們可以期待新一代的台灣巨砲,能夠在運動科學與科技的輔助下,更威猛也更持久!(
(吃藥是不可以的喔)
來源:泛科技新聞網 http://tinyurl.com/hxcue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