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itt (君子之交淡若水(M))
2016-02-10 21:04:58早年中職跟現在一樣只有四隊,但那個時候每隊都湊不滿25人名單,
職棒元年光是組隊與開打就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工程,
除了兄弟與味全外,三商跟統一還要找台電合庫榮工的球員東拼西湊才能成隊,
甚至像曾智偵這種原本1988年奧運後就要退休轉任台電總教練的人,
可是花了一番功夫才能拉他進來統一,更多的是說什麼都不想來者
旅外的球員嗎? 過去職棒的薪水元年被限定為8萬月薪,
你認為對於旅外的吸引力多高? 再者,那個年代想要打國家隊,打奧運,
你就不能打職棒,因為業餘限定,所以眾多好手寧可留在業餘拚看看,
加上當時嚴格的兵役制度也讓找新血的難度增加,有些球員當兵期間沒入軍方球隊,
退伍後球季就此荒廢,再不就是為了逃避兵役吃胖,球技從此回不來,
就算退伍以後,了不起再打個1-2年,然後就轉行,
80年代以前的業餘球員多的是25歲以前就褪下球衣的.
既然該找的都找了,接下來只能從乙組球隊,或是拜託一些老將復出撐個場面,
洋將也被限定3000美元月薪,所以只能找到1A-2A等級的這種,
比賽強度當然不太夠,有些弱棒,自殺棒甚至是打擊率低,長打率低,速度慢,
三振率又高的,對於具有實力的強投來說要解決這些人並不需要太多氣力,
兩好球後隨便用個變化球就K掉了,需要認真對付的只有一些洋將與實力派的本土強棒,
加上球員不足,因此投手拚個完投有如家常便飯,球速的話也不需要刻意催快,
多少要保留些體力.
現在的話,競爭激烈多了,表現不佳的球員常常會下放二軍,甚至離開,
像過去那種乙組實力的理論上是不會出現在職棒圈,
再加上投手分工明確,以及重訓等的重視,
能催出145以上的本土投手比比皆是,便不令人意外了.